share_log

过渡期后 资管业如何再出发

過渡期後 資管業如何再出發

新浪財經綜合 ·  2021/12/30 16:36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編者按:

  2021年是資管新規3年過渡期收官之年,2022年,理財市場將打破剛性兌付,實現產品真淨值化,徹底回歸資管業務本源,也意味着大資管時代的來臨。資管新規出臺以來,行業監管體系不斷完善,統一監管規則、淨值化轉型等改革目標取得較大進展,逐步走向良性發展軌道。資管轉型終到尾聲,作爲受資管新規影響最大的行業,銀行理財與信託的整改情況如何?過渡期結束後又將以何種姿態再出發?本期專題將深入探討相關話題。

  □本報記者 胡楊 樊融傑

  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等四部門聯合下發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正式拉開了資管行業轟轟烈烈的轉型大幕。考慮到整改涉及面廣、規模巨大、立行立改難度較高,資管新規設置了至2020年底的過渡期。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給資管市場平穩轉型帶來了嚴峻挑戰,因此,資管新規過渡期又延期至2021年末。

  現狀 打破剛兌 如期完成整改

  據銀保監會透露,從前期摸底情況來看,預計今年底前,絕大部分銀行機構可以如期完成整改任務。對於個別銀行剩餘的少量難處置資產,將按照相關規定納入個案專項處置,直至全部清零。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是資管新規帶來的重要影響之一。長遠來看,理財子公司將成爲商業銀行擴充表外規模,參與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轉型的核心抓手。截至目前,已有25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和4家外資參股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或開業。自2019年批准首批理財子公司開業起,銀保監會就貫徹“成熟一家、審批一家”的態度。基於較高的設立標準,現階段,運營中的理財子公司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截至2021年6月底,理財子公司已經超越股份制銀行,成爲存續理財產品規模最大的機構類型。

  打破剛性兌付、實現淨值化管理是資管新規的一大核心精神。銀行理財產品此前追求的“保本保收益”,實質上是通過期限錯配對風險實現兜底,長期來看有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資管新規印發後,銀行理財逐漸調整產品結構,提升投研水平,平穩推進淨值化轉型,最終回歸“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本源。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爲27.95萬億元,其中淨值化佔比已達86.56%,轉型的“萬里長征”只差最後一步。

  從產品角度看,資管新規出臺後,銀行理財新發產品主要分爲三類:固收類(包含現金管理類理財及非現金管理類固收理財)、混合類和權益類,產品體系已逐漸成形。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末,固定收益類理財規模22.75萬億元,其中現金管理類理財規模7.78萬億元;混合類理財2.96萬億元;權益類理財規模843億元。

  隨着銀行理財進入淨值化時代,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加大,理財收益完全取決於實際投資結果,原有的預期收益率不復存在。以2021年上半年爲例,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中有1173只曾發生過跌破初始淨值現象,約佔全部新發產品總數的4.59%。與此同時,持有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也呈現持續上升態勢,非淨值型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逐漸減少。截至2021年6月底,持有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佔比爲94.80%, 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4個百分點,這意味着投資者對於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接受程度正在不斷提高。

  事實上,理財業務打破剛性兌付的預期逐步形成,將倒逼銀行理財以更加專業的資產管理能力爲投資者帶來更加優質的財富收益,要求投資者樹立長期理性和價值投資的理念。

  從信託行業來看,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信託業受託管理的信託資產餘額爲20.44萬億元,同比下降2%,較2017年四季度末峯值下降22.11%。自資管新規發佈以來,信託行業在嚴監管的引導下,信託資產規模持續壓降,規模變化趨向平穩。

  從資金來源看,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單一資金信託佔比爲25.04%,環比降低2.11個百分點。2017年四季度以來,以通道業務爲主的單一資金信託規模及佔比逐年下降,2021年至今的同比降幅超過20%。有分析指出,集合資金信託、管理財產信託規模保持平穩增長,反映出信託公司在積極謀劃業務轉型。

  從信託功能來看,自2020年二季度以來,信託業大力壓降具有影子銀行特性的融資類業務。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融資類信託規模爲3.86萬億元,同比下降35.13%,佔比爲18.88%,同比下降9.64個百分點。

  隨着融資類業務逐步被壓降,標品信託已成爲信託公司業務轉型的重點領域。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投向證券市場的資金信託餘額爲3.06萬億元,同比增長38.12%;證券市場信託佔比升至19.50%,同比上升6.66個百分點。證券市場信託的增長主要源自投向股票和債券資金信託產品尤其是投向債券的資金信託產品同比大幅增長。

  此外,信託業加速轉型,相關服務信託業務也在快速增長。中國信託登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信登”)數據顯示,2020年末,家族信託規模較年初增長80.29%,連續4個季度持續上升。除家族信託外,信託公司充分發揮信託財產獨立和破產隔離制度優勢,通過服務信託模式參與涉衆型預付資金管理。此外,信託業推出特殊需要信託,開展特殊資產信託等來解決當前社會經濟中的痛點、難點問題。

  資管新規以來,信託業加速調整發展動能,其轉型成果也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可。據中國信登最新發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國信託產品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存量個人投資者數量首次突破100萬人。中國信登認爲,上述數據說明,個人投資者對信託產品的認可度持續增強,而信託公司積極轉型發展財富端業務,爲個人投資者提供日益豐富的財富管理業務,也是吸引投資者青睞信託產品的一大因素。

  問題 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解決之道

  一直以來,非標資產都是銀行理財的優勢。資管新規發佈後,銀行理財投資端面臨“非標轉標”的轉型考驗。隨着《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的正式出臺,部分資產“非標轉標”難以達成。考慮到非標資產是理財產品提高收益的重要抓手,這也導致銀行理財收益率下行,與固收類公募基金接近,客戶吸引力下降,銷售難度增大。這種情況下,理財子公司選擇探索進一步豐富理財產品線,除配置固定收益類資產外,漸進式開展權益等資產配置。目前,FOF(基金中的基金)型理財產品已初具規模,成爲理財子公司佈局權益類資產市場的一種方式。

  隨着淨值化轉型的推進,銀行理財成功通過調整投資配置、規範估值方法等一系列手段打破剛性兌付,但如何打破投資者對於剛性兌付的預期,則成爲困擾銀行理財的新難題。長期以來,青睞銀行理財的都是相對厭惡風險的人羣。從今年上半年末的情況來看,銀行理財投資者大多持有風險等級爲二級(中低)的產品,投資者數量最多(佔比58.19%),持有總金額也最大(佔比68.61%)。這也意味着,在上述風險偏好保守、回報需求穩健的羣體中,很多投資者對銀行理財可能還存在着剛性兌付或預期收益的傳統認知。

  如何引導投資者接受淨值化趨勢?業內普遍的共識有兩點:一是要使投資者明確——短期賬面的浮虧並不代表最終會呈現負收益,長期投資能夠抵禦市場的短期波動,投資者可以用時間換價值,最終收穫穩定的投資收益。二是做好風險提示和信息披露工作,在更爲標準化、規範化的機制下,通過提升產品透明度讓投資者瞭解銀行理財的潛在風險,而後自主決策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

  從信託業來看,除資管新規外,2019年出臺的《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買賣金融產品中“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原則也再次被明確。

  但與銀行理財相似,剛性兌付長期以來一直是信託業的頑疾之一。

  “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原則看似簡單,但在以往的信託發展歷程實踐中,卻有難度。多年來,伴隨着經濟的快速增長,信託產品逐步成爲了許多高淨值人羣眼中的優質理財工具。“收益比銀行理財高,而信託公司不可能不按期兌付”是許多人對信託的理解,而且以往的投資經驗也讓他們深信這一點。剛性兌付被投資者認爲是信託公司不成文的規定。

  《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指出,信託公司應主動、真實、準確、完整、及時披露產品信息,強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在“賣者盡責”的基礎上提高投資者“買者自負”的意識。

  爲做好信託投資者教育工作,弘揚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信託宗旨,傳導“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投資理念,近年來,中國信託業協會多次主辦投資者教育現場和線上活動,各家信託公司也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開展投資者教育活動。

  對信託公司而言,打破剛兌也是其回歸本源路上重要的一步。近年來,一些信託公司在逐步探索打破剛兌。信託公司加速了在產品淨值化管理的探索。淨值化管理可以及時反映信託資產質量變化,有助於投資者及時掌握所投資產品的風險收益狀況,增加信託產品的流動性,幫助投資者實現正確投資決策。雖然信託業在積極探索,但打破剛兌並非一日之功。在行業風險加速暴露之時,如何在有效保護投資者合法利益的同時,破除剛兌成了許多公司思考的問題。

  除了打破剛兌外,信託公司未來發展動能也被行業所關注。有分析指出,資管新規出臺後,信託公司受衝擊較大,原有的制度優勢嚴重削弱。但是部分信託公司轉型發展的緊迫性仍不強,觀望情緒較爲濃厚。第一,信託制度靈活多變,各國發展信託業務的路徑和經驗各不相同,適合我國國情的信託業務轉型經驗較少,導致信託公司對於未來發展道路的選擇較爲迷茫。第二,傳統業務仍然提供了較高的收益,信託公司可以依賴傳統業務實現相對可觀的業績,存在較強的發展路徑依賴。第三,部分信託公司創新轉型意識不夠高,展業思路仍停留在資管新規之前的思路上,對創新轉型投入不足,甚至懷有恐懼心理,在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平穩發展和戰略風險之間傾向於前者。這些都可能導致錯失長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良機。

  展望 個別頑疾仍需加強治理

  中信證券明明研究團隊認爲,銀行理財整改雖然基本按照計劃順利完成,但仍存在個別頑疾需要加強治理,預計將成爲過渡期結束前後乃至未來理財發展中最值得關注的要點。例如,理財子公司成立審批放緩。監管部門正逐步限制中小銀行理財業務,引導其重視信貸業務,回歸本源。銀行理財子公司定位介於“服務母行的子公司”和“保持獨立性的投資機構”之間,一定程度上負責承接母行資產,而對於不能成立理財子公司的城農商行等機構,其存量規模將會逐步消化。

  《2021年度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中指出,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商業銀行將在理財產品設計、產品銷售以及科技化轉型三個方面加快轉型。在產品設計方面,銀行理財將持續加大產品創新,豐富產品線,減少對現金管理類產品的規模依賴,增加公允價值爲主的淨值型產品。在產品銷售方面,以銀行理財子公司爲代表持續拓寬銷售渠道,探索建立獨立的銷售渠道,從完全依託母行渠道轉爲“母行代銷+公司直銷+他行代銷”相結合的模式,逐步搭建投資顧問制度。在科技化轉型方面,銀行理財業務持續佈局資管科技化,吸取海外知名機構例如貝萊德等先進經驗構建大類資產定價系統,服務於全市場各類型機構。

  普益標準指出,理財業務領域將逐步分化。其中,大型商業銀行將充分發揮理財子公司在資管業務方面的展業優勢,加快實施“資產管理+財富管理”雙輪驅動發展策略。在財富管理方面,大型商業銀行積極拓展財富管理業務,豐富自身理財產品貨架,輔以代銷他行理財產品,滿足投資者多元化的投資需求。在資產管理方面,大型商業銀行提高自身資產配置能力,一方面廣泛佈局固收類、固收+、混合類、權益類產品,另一方面通過差異化戰略形成自身的市場壁壘佔據市場空間。相較於大型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多而全”的產品種類,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線更突出差異化的戰略定位。相比於中資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以低風險的固收、固收+產品爲主,中外合資理財子公司依靠其強大的投研能力和豐富的基金管理經驗,發行產品更加激進。

  中國信託業協會特約研究員周萍表示,壓降融資和通道類業務是防範行業風險,避免行業盲目擴張帶來風險隱患,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信託公司應提高站位,增強大局意識,貫徹監管部署安排,有序壓降通道及融資類業務規模。2018年以來,隨着宏觀經濟和政策的變化,信託行業傳統融資類業務展業受限,各信託公司逐步發力資產管理業務,大力開發標準化信託產品。未來,信託公司應積極擁抱資本市場,把握新機遇,提升主動管理能力,依託“投行+資管”的優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產品線,構築細分領域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國投泰康信託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法學院金融與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邢成認爲,信託公司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積極響應監管要求,提高標準化資產(包括股票、債券等)的配置比例,並着力於提高標準化資產的投研能力,嘗試通過FOF、固收+等方式,提高標準化資產產品的收益率,增強產品競爭力;二是,做好信託本源業務、服務信託業務,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在資產證券化、家族信託等服務信託領域加強業務佈局,提高競爭力。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