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10轮融资后,数坤科技赴港IPO:两年半净亏超3亿,何时能盈利?

10輪融資後,數坤科技赴港IPO:兩年半淨虧超3億,何時能盈利?

和訊網 ·  2021/10/12 12:17

摘要:毛利率超80%,這家公司為何賺不到錢?

中新經緯10月12日電 (林琬斯)繼科亞醫療、鷹瞳科技、推想醫療之後,AI公司的上市浪潮中又加入一員。

近日,AI數字醫生平臺公司數坤(北京)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數坤科技)正式啟動赴港IPO。摩根大通、美銀證券、中銀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從招股書來看,雖然營收和毛利呈增長態勢,但數坤科技仍處於虧損之中。

夫妻攜手創業 剛完成7億融資

數坤科技成立於2017年,是提供疾病篩查、診斷及治療選擇與規劃的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解決方案的AI醫療龍頭企業。

招股書顯示,數坤科技IPO前的股權架構中最大的兩位股東為毛新生、馬春娥夫婦,兩人分別持有17.53%與11.82%的股份。馬春娥是集團創始人,擔任執行董事與首席執行官,毛新生擔任執行董事兼董事長。

招股書顯示,毛新生曾擔任IBM中國開發中心的首席技術官及創新研究院院長、雲平臺全球開發團隊主管,在信息技術領域擁有超過20年經驗。馬春娥則曾任IBM創新研究院的研發經理,在人工智能領域擁有超過14年經驗。

對於AI醫療的技術着眼點,馬春娥有自己的想法。她選擇聚焦最具技術挑戰性且具有高臨牀價值的治療領域(如心血管疾病),而後拓展到其他治療領域。

相比其他影像AI產品,心腦血管AI的准入門檻更高、技術挑戰更大。公司創辦初期,馬春娥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透露,選擇這類疾病作為切入點,一方面由於心腦血管疾病致死致癱居首。另一方面,心血管疾病診斷過程複雜,技術門檻高,很多基層醫院都沒法開展。

經過多年發展,數坤科技通過自主研發“數字心”“數字腦”“數字胸”“數字腹”“數字肌骨”,形成“數字人體”人工智能技術平臺,為心臟病、腦卒中、癌症等疾病提供智能診療。

據瞭解,數坤科技開發的數字人體人工智能技術平臺能夠“讀取”醫學影像以瞭解人體(包括心臟、大腦、胸部、腹部及肌肉骨骼系統)、分析病變併為醫生生成輔助診斷報告。該平臺提供數據資產管理,可進行高通量的原始數據處理及優質標註。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認為,醫療機構對AI醫療的訴求就是解決現實問題,在信息充分的前提下,AI醫療影像比人類更加精準,一旦AI性能達到或者超過了臨界點,醫療機構會爭相使用AI解讀影像,這取決於AI能否更加精準無誤解讀影像。同時,作為醫療方面的AI,需要經過功能審核與評議,率先過審很關鍵。

目前,數坤科技覆蓋心、腦、肺、腹等關鍵部位的AI已獲得眾多註冊證,根據灼識報告,在基於人工智能的醫學影像解決方案供應商中,數坤科技在治療領域覆蓋範圍與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註冊證書數量均排名第一,且在醫院覆蓋範圍與安裝數量在中國排名第一。

商業化方面,數坤科技採取“從中國頂級醫院向低級別醫院滲透”的商業化策略。截至今年9月15日,數坤科技的數字醫生產品被中國超過1200家不同層級醫院採用與安裝,並已獲約200家醫院商業採購,中國所有三甲醫院、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分別有超過30%、超過20%和約5%採用並安裝數坤科技的產品。

資本層面,IPO前,華蓋實體(包括華蓋遠航、華蓋信誠、華蓋回家及華蓋利尚)持有數坤科技10.22%的股份,為最大機構投資方;遠毅實體(包括遠毅智源、遠毅啟恆及睿源)、上海晨熹、紅杉實體(包括紅杉瀚辰及SCHP)等投資方分別持有9.12%、9.11%、8.62%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9月至今,數坤科技獲得10輪融資。公司官網顯示,2021年8月,數坤科技完成7億元的D輪融資,該輪融資投資機構包括高盛資管、春華資本、紅杉中國、遠毅資本、簡街亞洲、鋭智資本、WT聚焦中國基金與未來啟創基金。招股書顯示,D輪融資完成後,公司估值達94.07億元。

研發支出超同期營收 兩年半虧超3億

從業績層面看,2019年至2020年,數坤科技的營收與毛利增長飛快。招股書顯示,2019年與2020年,數坤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6.40萬元、2477.10萬元;2020年上半年與2021年上半年,實現673.90萬元與5262.40萬元營收。

2019年與2020年,數坤科技的毛利分別為63.70萬元、2067.70萬元,毛利率分別為83.4%與83.5%;2020年上半年與2021年上半年的毛利分別為572.80萬元與4433.30萬元,2021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為84.2%。

不過,從盈利能力來看,數坤科技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招股書披露,2019年與2020年,數坤科技分別虧損9129.80萬元與1.29億元,2020年上半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數坤科技分別虧損4699.00萬元與8742.40萬元,目前累計淨虧損已超過3億元。

營收與毛利均在增長,為啥虧損的窟窿越來越大?數坤科技在招股書中解釋,公司絕大部分經營虧損產生自研發開支、銷售及營銷開支及行政開支。未來能否從經營活動中產生利潤,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管線產品的成功開發及商業化。

回溯數坤科技的支出項目可見,公司的研發支出在逐年增加,甚至超出了數坤科技報告期內的營收。

招股書顯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的銷售及營銷開支、行政開支、研發開支分別為3090.70萬元、2036.30萬元、8118.80萬元。中新經緯統計,上述開支分別佔同期收入的58.73%、38.70%、154.28%。

2019年與2020年的研發費用佔比更大。2019年與2020年,數坤科技研發開支分別為4268.90萬元與6293.30萬元,分別佔同期收入的5587.57%與254.06%。

數坤科技還在招股書中表示,無法預測公司將何時或是否能夠實現或保持盈利。

“為達到及保持盈利,我們必須完成候選產品的臨牀試驗、取得監管批准,以及將已批准產品商業化以取得市場認可。”數坤科技表示,即使上述工作取得成功,公司未必能夠產生盈利;即使將來能夠盈利,也未必能保持盈利。

招股書顯示,IPO募集所得資金將主要用於核心產品與其他管線產品的研發、臨牀試驗與註冊,以及商業化;通過收購、股權投資或合營企業尋求戰略合作機會,以實施在產品開發和行業滲透方面的長期發展策略;以及用於營運資金和一般企業用途以支持業務運營和增長。

AI企業上市難在何處?

2021年被稱為AI醫療商業化元年。根據灼識報告,預計中國及全球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行業將分別呈指數級增長至2030年的241億美元及1665億美元,2020年至2030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分別為74.2%及73.0%。

但想做好這個市場並不容易,據瞭解,醫學影像AI企業科亞醫療、鷹瞳科技、推想醫療前後赴港股上市,但目前均處於虧損狀態。

今年3月,依圖科技經歷上交所問詢後,一度宣佈“中止”IPO,直到7月3日,依圖科技的IPO狀態變成了“終止”。招股書顯示,在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三年半時間裏,依圖科技累計虧超72億元。

“當前AI醫療企業上市的難點主要是盈利能力不達預期。”盤和林對中新經緯分析稱,AI醫療企業實現盈利的難點有二:一是,AI醫療本身需要持續的算法優化,需要大量數據訓練AI,這本身是長週期開發;二是,基於數據的AI醫療缺乏持續的數據獲取能力、數據合作能力,從醫療機構回收數據存在合規問題,獲取難度過大,無法實現數據規模。

盤和林介紹,當前國內主流AI醫療企業均處於研發投入期,且為了縮短研發週期,各家AI醫療企業都走向細分領域,比如AI醫療影像中的心肺、視網膜糖篩等。

他表示,雖然存在技術壁壘,但是行業發展存在天花板,即便獲得功能認定,也會受制於受眾數量,出現普及困難。一級市場對於AI企業是看好的,只是對於AI細分,市場看法各不相同。

“AI是通過數據來積累AI的功能,從弱智能到強智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盤和林指出,當前AI通過數據積累獲得弱智能,解決不少問題,但在醫療領域,當前AI的精度還有待提高,資本對於AI的一些細分失去了耐心,的確有退出跡象,但這並不意味着整體退潮,未來AI還能找到新的突破。(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