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上市公司闲钱理财生变 今年花超20亿买私募产品

上市公司閒錢理財生變 今年花超20億買私募產品

證券時報APP ·  2021/11/03 01:43

res01_attpic_brief.jpg
  許孝如/製表 翟超/製圖

證券時報記者 許孝如

原本用閒置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的不少上市公司,開始將目光轉向私募市場,頻頻認購私募證券產品。

截至目前,今年以來已有24家上市公司披露認購34只私募產品,合計金額21.47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量化產品今年也獲得上市公司的青睞,例如,陽光照明一出手就擬以不超過3億元購買幻方量化的指數增強產品。

不過,相比海外上市公司對債券基金和股票產品的配置力度,國內上市公司仍處於試水階段。有私募機構負責人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國內上市公司仍需要時間接受理財的淨值化轉型,購買私募產品未來或會成為趨勢。

認購金額達21.47億

過去幾年,隨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增強,不少公司賬面上積累大量貨幣資金。為了提高閒置資金使用效率,上市公司起初都是通過配置結構性存款、銀行理財來滿足現金管理需求,企業的固定收益配置需求更是支撐了銀行理財從0到20萬億的跨越式發展。

不過,隨着監管趨嚴、剛兑被打破,傳統的理財產品回報風險比日趨下降,疊加目前結構性牛市的環境下,二級市場投資收益的吸引力大幅提升。

今年以來,已有陽光照明、文峯股份、養元飲品、富安娜、華茂股份等一批上市公司開始大舉認購私募產品。截至11月1日,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已有24家上市公司宣佈認購34只私募產品,合計金額高達21.47億元。

其中,由於業績穩定、波動相對較小,量化產品和固收產品備受上市公司青睞。10月13日,陽光照明一出手就擬以不超過3億元購買幻方量化500指數增強欣享18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7月15日,柯力傳感認購靈均投資3000萬元;1月22日,富安娜斥資1.5億元認購玄元投資。

在債券基金方面,顧家家居和養元飲品在今年7月和8月,大手筆認購百億債券私募明毅基金,分別買入1億元和2億元明毅產品;守樸資產則獲得文峯股份認購2億元。主觀投資方面,永吉股份斥資2億元認購山楂樹投資,其他認購金額並不大,這或與主觀股票產品波動大有關。

上海一家百億規模私募機構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之前上市公司為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配置包括大額存單在內的固收產品比較普遍,更多的是買銀行理財、公募產品,而購買私募產品的相對較少。上市公司一方面需要接受銀行理財的淨值化轉型的趨勢,另一方面也要認可優秀私募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只是私募沒有牌照背書的優勢,所以上市公司接受起來還需要一些時間。

“如果上市公司不是真的很認可私募的投資理念,客户維護起來難度亦很大,包括談條件、專項服務等,性價比不是很高。而且贖回的時候,幾乎都是一次性贖走,所以目前我們投入營銷的精力並不多。”北京一家大型私募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對於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購買私募產品現象,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夥人榮浩表示,目前私募的策略越來越豐富,涉及的投資範圍廣,能夠衍生出不同風險收益比的產品來滿足客户定製化需求,從而致使上市公司購買私募產品的數量日益增加。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公司閒置資金擴展理財渠道,獲取主營業務外收益來改善財務報表,從而實現在原有產業基礎上的橫向或者縱向發展。

榮浩認為,上市公司購買私募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各家公司選擇的私募管理人重合度較低,這可能與其周圍接觸的資源渠道各異有關;二是單一上市公司每次選擇的管理人較為集中,大部分選擇重倉一家管理人產品,少數分散到兩三家;三是單筆認購金額較大,千萬元是起步門檻,單筆過億的也屢見不鮮。

此外,榮浩表示,不少上市公司一出手就是上億元,一是上市公司資金屬性屬於期限相對確定、風險偏好相對有控制的類型,管理人風格需符合要求;二是內部決策流程長且審慎,這樣導致最終不會有太多產品同時獲得論證和走流程。

買私募產品

仍處於試水階段

相比海外上市公司對債券基金和股票產品的配置力度,國內上市公司仍處於試水階段。

最新財報數據顯示,微軟、蘋果、谷歌、臉書等現金流強勁的科技公司分別直接購買了高達1220億美元、1690億美元、1132億美元和436億美元的債券組合;股票投資的規模則分別為70億美元、0美元、319億美元、67億美元,購買債券和股票的資金合計達到了4934億美元。

據瞭解,資管巨頭貝萊德為企業客户提供的現金管理產品(主要投向債券)佔管理規模接近10%。高盛也改變了機構業務服務於活躍的對衝基金客户的戰略,開始為大型資產管理機構、銀行和企業客户提供穩定的現金管理產品,提升在這一領域的滲透率。

業內人士預計,隨着2021年底國內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未來國內將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逐漸將債券基金和股票私募產品作為過去銀行理財的替代選擇,納入自己的現金管理組合。

百億規模私募機構明毅基金認為,股票和債券都是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的基礎性產品,但兩者風險收益特徵的迥異,滿足的是投資者截然不同的配置需求。就上市公司而言,其閒置貨幣資金配置股票還是債券,更多還是看資產配置需求和風險偏好,如果追求的是快速增值,風險偏好較高,能接受較高波動,則適宜配置股票;如果追求的是資產保值和增值,風險偏好較低,注重流動性管理需求,則適宜配置債券基金。從長期來看,上市公司對閒置資金保值和增值的需求、流動性管理的需求旺盛,所以,債券基金的長期配置價值很大。

不過,南方一家百億規模的量化私募機構負責人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國內上市公司仍需要時間接受理財的淨值化轉型,不會立即成為一股重要的購買力量,購買私募產品未來或會成為趨勢,但需要多久時間尚不確定。

此外,明毅基金表示,上市公司有聚焦的主業,閒置資金不宜在風險和波動偏高的證券市場上追求高收益;閒置資金的投資更適合保持較低的風險偏好,注重流動性管理和取得相對穩定的收益。所以,上市公司閒置資金的投資選擇債券基金是非常合適的,也是適應資管新規之後的資管行業新發展。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