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起底120万抗癌神药成本:未来有降到20万的可能?

起底120萬抗癌神藥成本:未來有降到20萬的可能?

投資界 ·  2021/10/20 09:58

原標題:起底120萬抗癌神藥成本:未來有降到20萬的可能?

CAR-T細胞免疫療法,被認爲是迄今爲止癌症治療領域最先進的療法,被譽爲無藥可治的癌症病人“最後的希望”,它問世以來,一直廣受關注。

在2021年9月份的中國,這種關注達到頂峯——其中一款在6月份已獲批的復星凱特引進的CAR-T,治療了一名久治不愈的淋巴瘤患者:在6月底單採細胞、8月底回輸製備好CAR-T細胞後,8月底經檢查,患者體內癌細胞消失。

不過,這次成爲爭議焦點的,仍是CAR-T在中國高達120萬的治療價格。

“百萬級的藥,在中國,沒甚麼社會價值!”一位有豐富經驗的血液科醫生表示,他的經驗裏,白血病患者多由惡劣環境致病,多數家境不富裕。

對於大多數中國淋巴瘤患者來說,120萬的定價(自付)顯然可望不可及,而對於企業來說,研發一款賣不出去的藥,肯定不是最終目的。

在提高CAR-T的可及性方面,患者和藥企目標一致,但120萬的高價,成爲藥企們和患者們都需要翻越的大山——國家醫保爲120萬藥品買單的可能性並不大,商保也興趣有限,支付方可能只有患者。

在今天,在復星系和藥明系這兩家國內頂尖藥企引進的CAR-T已應用臨床的時候, CAR-T一度被認爲會是少數人的神藥。但一款藥只有被大多數患者都用上,它的終極使命才得以完成,因此,想方設法降低成本、降低售價,將成爲後上市的藥品——其中大多是國產CAR-T唯一可能的競爭力。

2021年9月18日,在中國藥學會的年會上,國家藥監局副局長陳時飛表示“目前CAR-T費用太貴,患者用不起,藥品改革還要進一步深化。”國產CAR-T企業備受鼓舞,這被解讀爲官方的態度。

不過,最近業內流傳着一個說法,未來國產CAR-T上市後價格可能“腰斬”,甚至有降到20萬的可能。

事實果真如此嗎?

01、起底CAR-T成本:究竟貴在哪裏?

對於CAR-T定價高昂的原因,目前業內普遍的解釋是由於CAR-T本身的特殊性:它既是種藥物,也是種療法,與目前市面上所有藥物規模化、批量化、標準化生產的邏輯背道而馳,它有極強的特異性,私人訂製,千人千藥,按批次檢查,高昂的成本來自於其誕生的每一個環節。

因此,海外上市的CAR-T,價格均高於200萬人民幣,比目前國內上市的CAR-T高了一半不止。

目前國內上市的兩款CAR-T一款屬於復星凱特,另一款屬於藥明巨諾,這兩家公司都是合資公司,通過國外企業技術轉移、原輔料進口,快速經過審批,因此業內也稱其爲“進口CAR-T”,與之相對的概念是國產CAR-T,國產“CAR-T”指的是中資公司、從研發到生產都自己摸索。

不管是 “進口CAR-T”還是國產CAR-T都要經過和化藥非常不一樣的製備程序。

僅從製備來說,CAR-T製備流程非常複雜,從在醫院單採到最後的回輸,包括每個批次的生產,從原輔料到終產品,總共需要600多個步驟,光是質檢程序要經歷100餘道。

而在這些製備環節中,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CAR-T所有關鍵原材料和輔料都由國外進口,即使國產CAR-T也是如此。

業內有一種觀點是,在目前研發製備環節中,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CAR-T所有關鍵原材料和輔料都由國外進口,即使國產CAR-T也是如此。

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爲,其實這是因爲國內有很多企業的產品完全可以滿足CAR-T的生產需求,但大家爲了便於通過CDE,加快藥品的審批,都會用國外已經在使用的製劑,而不願意去做國產製劑相關的認證工作。

CAR-T製備包括生產和質檢兩部分,質檢通過後才能放行在生產製備全流程中,70%-80%左右都要靠進口。“細胞製備系統、生產過程當中所有添加的培養基,還有最後的凍存液,甚至細胞袋這些瓶瓶罐罐,基本都要靠進口。“一位國產CAR-T研發企業的管理人員證實了這一點。以(細胞凍存袋)爲例,CAR-T產品不能放在普通的塑料袋裏,要在零下(-196 ℃)的液氮環境裏保證不凍破、不凍裂。

一個常識是,在中國,凡是進口的產品都不太可能便宜。“光是小小一臺單採機(血細胞分離機)就要200萬甚至上千萬。”一位“進口CAR-T”企業人士透露。

“(CAR-T)貴,還是產業技術的原因”,華道生物的董事長餘學軍表示,目前業內細胞製備多用GE和美天尼的系統,“差不多都是在300萬左右,”而一套設備細胞培養週期在10~14天,“就意味着這一套設備300萬的一套設備,一個月只能爲兩個患者做。”

02、如果全部“國產化”,成本如何?

“國產和進口CAR-T在製備成本方面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既然都需要進口,這一塊的成本都差不多。”一位資深從業人士宋振遠(化名)認爲,將國產CAR-T和進口CAR-T放一起,進口CAR-T貴在“專利費”、CMO費用以及病毒原料檢測費用。

而這三部分成本,將成爲短期內國產CAR-T可以突圍的缺口,這不是一個小缺口,按宋振遠給出的數字,去除“進口CAR-T”所要支付的技術轉移分紅、國外CMO以及病毒原料檢測費用,國產CAR-T的成本可以降到30萬以內。

這個數字還能降低,華道生物的董事長餘學軍認爲,僅從生產成本的角度,未來CAR-T的生產成本可以做到10萬量級以內,目前純進口的CAR-T生產成本在30萬元以上。

這裏的關鍵在於細胞製備產業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化,“我們有自己的生產設備,全自動全封閉的細胞生產設備、一次性耗材、關鍵試劑以及個性化冷鏈設備是我們自己研發的,我們從2015年就開始研發了。”

宋振遠所在的企業沒有進行全產業鏈國產替代,但在一些步驟上,也有國產化替代的嘗試 “在每一個輔料上,我們都會去做5-10種的國產化的對比研究,”宋振遠表示,目前國產CAR-T企業已經在探索輔料國產替代對比研究。

相比之下,進口CAR-T的企業受技術轉移條款限制,這方面的探索可能會來得晚一點。

不過,進口CAR-T也有成本比國產CAR-T低的地方,就在臨床試驗上。由於是技術轉移,復星凱特只需要做24個病例的橋接試驗即可,如果重頭做,臨床上一個病例的花費在百萬級別。

而國產CAR-T企業就需要一期二期試驗挨個做,“相當於人家進口的技術以及知道這是鹽了,國產必須從頭做起,驗證是鹽是糖。”宋振遠說。

03、病毒載體和工藝,CAR-T國產化的攔路虎

無論國產企業們能將成本控制到多低,最重要的還是先成功獲批上市。獲批上市之於控制成本的關係,就好像無數個0和最前面的那個1的關係——如果不能通過CDE和中檢院的監管大關,所有控制成本的手段都毫無意義。

按照前復星凱特CEO王立羣的講述,其他技術的國產替代還好,如果不是爲了上市趕進度,用國產的製備體系也能慢慢做出來。但針對病毒載體系統和工藝這一塊,國產CAR-T要跨過去還很難,宋振遠也認同這一點。

自體CAR-T的生產工藝沒有標準流程,不過,按照細胞治療CDMO和元生物的招股書,以病毒載體爲遺傳物質遞送系統的CAR-T生產應當具有三個部分,質粒工藝流程、病毒工藝流程、細胞治療工藝流程。

通俗來說,CAR-T技術就是利用白細胞分離術收集患者的T細胞,然後在體外進行T細胞活化;當發現T細胞攻擊惡性腫瘤細胞目標還不夠明確時,又加上了特定導航儀定向殺傷,像巡航導彈,給T 細胞裝上可識別癌細胞的眼睛,將CAR基因轉入T細胞從而產生CAR-T細胞,CAR-T細胞經擴增純化然後回輸患者體內進行治療。

病毒載體是CAR-T誕生的關鍵環節,因此不管是進口CAR-T企業人員還是國產CAR-T企業人員,都認爲病毒載體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國產和進口CAR-T技術差距最大的部分,“如果病毒稍微差一點,臨床的效果可能就跟國外的可能還是有點差距。”一位進口CAR-T企業的工作人員表示。

壁壘在於國內企業之前都沒做過病毒,工藝不成熟。

病毒載體制造過程繁瑣複雜、成本高昂,建一條生產線需要上億投資,多數初創企業在臨床試驗的早期難以滿足GMP的所有要求,在產品分析上,也缺乏評估載體效力和安全性的標準化分析方法,病毒載體需要冷鏈物流,也增加了研發難度。

國外可以借鑑的方式是,初創企業把精力集中於科研,將病毒載體的生產交由CMO解決,復星凱特和藥明巨諾的病毒載體均爲進口CMO生產。

“美國的產業鏈非常成熟,需要病毒生產CMO能快速找到,而國內都還在研究中”,宋振遠道,國內的病毒產業化任重而道遠,如果哪家CDMO公司能生產藥品級病毒載體並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它就能佔領行業高地。

作爲上市產品,復星凱特和藥明巨諾的的病毒載體自然已經通過國家藥監局和中檢院的監管關卡,復星凱特使用的是逆轉錄病毒,藥明巨諾則使用慢病毒,根據東吳證券研報,除了恆潤達生外,國內CAR-T企業多使用慢病毒。

“慢病毒工藝其實容易掌握,”宋振遠表示,慢病毒是可標準化生產的產品,生產工藝複雜且技術要求高,未來可批量化生產,生產成本更可控。

此外,工藝的差距也會使得CAR-T的療效產生區別。

王立羣向深藍觀解釋,如果沒有嚴謹或者穩定的工藝,可能會導致產品失敗率高,或者產品的臨床數據無法真實反映產品在受試人羣中的真正水平。

CAR-T產品是“活的藥品”,起始原料差異性大,生產工藝要有能力控制、縮小由起始原料變異性帶來的批間差異,用成熟的工藝生產出高合格率的CAR-T產品。這是是工藝成熟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個體化的細胞治療在製藥工業中的規模生產過程,如果達不到這個規模生產的GMP標準,藥企NDA,就無法通過。

業內人士此前表示,復星凱特獲批速度快,是因爲“工藝”走在了前面,吉利德凱特在2012年從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拿到CAR-T技術後,又花了兩年時間完善了Yescarta的製備工藝,反之國內很多企業卡在臨床試驗和上市批件上,是因爲工藝管控無法過CDE的關。

04、有限的患者:企業商業化難題和支付困境

CAR-T企業的研發現在進入了白熱化競爭階段。

目前處於臨床環節的國內CAR-T藥企有科技生物、南京傳奇、馴鹿醫療、合源生物等30多家,基本集中於CD19和BCMA相關藥物的研發,且大部分藥物的臨床試驗還處於初步階段,I期、I/II期的藥物佔絕大多數。

多位入局者,卻面臨着一個現在看來很難做大的市場。

“定價是大問題,CAR-T的市場很難做大。”宋振遠表示,從目前已經驗證的靶點來看,CAR-T的適應症集中在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3個病種,“一共只有一年110億的市場,如果真的要做到500多億,就得擴展到一線二線治療。”

這種尷尬從CAR-T在海外市場的銷售額可見一斑。

Kymriah和Yescarta 2020年的年銷售額差別不大均在4-5億美元左右,Kymriah的增速比Yescarta更快,Yescarta銷售額過5億之後的放量速度明顯降低,2020年四季度同比增長僅5%,2021年一季度同比增長14%,Kymriah增速比Yescarta快,但銷售額過5億之後是否依然維持50%以上的增速還有待時間驗證。

東吳證券最後總結,可能是價格的因素限制了這兩款產品的放量——在全球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在對CAR-T價格更爲敏感的中國。

CAR-T企業對此心知肚明,他們也在尋求解決方案。

自CAR-T產品獲批上市以來,復星凱特積極推進和納入商保和城市定製險,2021年7月31日,國家醫保局官網發佈的《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通過初步形式審查的申報藥品名單》中,有271個藥品通過初審,其中阿基侖賽注射液赫然在列,假如初審通過,則 CAR-T療法即可進入2021年醫保談判的後續環節,未來不排除通過醫保談判實現降價。

但在另一位業內人士劉輝(化名)看來,這些都不能解決CAR-T可及性問題。

“短期內不會考慮進醫保,商保、惠民保和創新支付這些大家都在弄,但說白了都只是一種銷售策略,“劉輝表示,藥企出錢做的這些嘗試是過渡期的模式,是中間階段的探索,”它其實不能解決你的支付能力,也許可及性能做高一點,爲的是擴大市場的規模,但不長久。“

王立羣和劉輝不約而同地認爲,藥企所做的這些嘗試不如直接在藥價上打折,直接讓利給患者,“總好過讓中間環節拿走了利潤,藥企和患者最後兩頭不佔便宜。“劉輝說。

目前上市的兩款CAR-T企業復星凱特和藥明巨諾,均已經建立了商業化團隊。王立羣曾主張不建立銷售團隊,靠療效打動醫生,這個設想最終並未實現。目前復星凱特和藥明巨諾同樣都建立了上百人了銷售團隊。

而在准入上面,從目前藥企積極對接三甲醫院來看,醫院和醫生的影響權重依然很高。

復星凱特對外宣佈,目前正挑選全國各省市的三甲醫院參與到CAR-T的治療名單中,目前已布點了50家醫院,到今年底計劃擴大至70家。

“但其實最重要的不是佈局多少家醫院,而是找到最有影響力的醫院和醫生,”宋振遠說,CAR-T沒有進醫保,最初主要的銷路還是靠醫生推薦,進口CAR-T最先上市贏得了時間紅利,但到了後期,CAR-T比的就是療效和價格。

對此,劉輝所見略同:“進口CAR-T的窗口期在1年半到兩年左右,國產CAR-T一上市,格局就會大大改變。”

國內企業,面對不大的、自己已喪失先機的市場,唯有在適應症差異化上爭奪患者。

從佈局適應症來看,國內研發看重血液瘤和實體瘤的研究,但出於國外藥物的借鑑以及新靶點諸如CLDN18.2,CLL1的研究待探索,“國內的企業都有自己的打法,像恆潤達生想做血液病all in,科濟生物在攻克實體瘤”,宋振遠表示,國內在實體瘤領域佈局速度相對較慢,加快實體瘤的佈局也是各大藥企在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策略。

而有冒險精神的企業,開始在適應症上開始做文章。

一位產品還未獲批的CAR-T生產企業,卻已經在陝西、重慶、長春、鄭州、廣州、上海建設了6個產業基地。這意味着一旦獲批,企業馬上就可以實現放量。

這位企業給出了另一種觀點:“白血病是小病種,一年沒多少病人,對我們來說,20萬的定價,可治療的一年的病人就10萬個患者,也就是200億的市場一年。”

他的着眼點並不只在血液病,他的規劃裏,CAR-T主要用來解決癌症患者術後問題,控制癌細胞轉移和復發,“細胞藥物能控制實體腫瘤術後的轉移和復發,這是7000萬人的一個市場。”他希望未來CAR-T能因爲適應症人羣擴大,進入醫保體系。

雖然目前生產、製備、質檢上的一些技術,還仰仗於國外,但是好的一點是,現在很多資金都砸進CAR-T這個領域,如果這款療法在資本的泡沫下把病毒載體和工藝問題解決了,也在其他適應症上打開了缺口,那麼整個賽道(短期)也會迎來一個市場天花板的打開。或許那個時候,我們就真的可以見到20萬一次甚至價格更低的CAR-T療法。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