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竞速IPO “AI四小龙”实力大比拼

競速IPO “AI四小龍”實力大比拼

證券時報APP ·  2021/10/19 08:12

日前,一則離奇的“前任司機敲詐公司CEO”的商業案件,將“AI(人工智能)四小龍”重新拉回輿論焦點。該案主角曠視科技爲“AI四小龍”之一,案件的核心是該司機欲將公司“敏感信息的錄音”出售給競爭對手。

這一細節,成爲了當下中國AI企業競爭白熱化的生動註腳。

業務競爭、IPO競速。尚未完結的2021年,已註定成爲中國AI產業的上市浪潮年,“AI四小龍”的IPO紛紛獲得實質性突破:9月9日,曠視科技科創板IPO獲得通過;8月27日,商湯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7月20日,雲從科技科創板上市首發獲得通過;依圖科技7月終止了科創板IPO,近日有消息稱將赴港上市。此外,AI賽道上醫療、芯片等細分領域的公司亦加速了各自的上市步伐。

上市期亦是趕考日。數年來,在政策的傾力支持與資本的長期追捧下,中國AI漸成“網紅”產業,人人皆談之以自顯。但對AI企業而言,其現實的經營境況如何?研發實力與技術儲備如何?各家商業化路徑怎樣?行業格局又會怎樣?未來還需要多大的資本投入?如何解決應用領域商業化落地不足問題?如何與行業傳統龍頭“+AI”競爭?如何應對互聯網科技巨頭紛紛“all in AI”戰略的碾壓?

隨着“AI四小龍”的集中趕考IPO,諸多問題通過拆解招股書、比較分析財務數據與業務模式,市場首次得以一窺其貌。截至發稿,記者嘗試聯繫採訪“AI四小龍”,多以上市靜默期爲由而未能成行。

雖合稱“AI四小龍”,但其實是“一大三小”。

作爲“AI四小龍”中的老大,商湯科技營收明顯高於其他三家。招股書顯示,商湯科技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爲18.53億元、30.27億元、34.46億元和16.52億元。從近三年的年均營收規模來看,商湯科技的營收相當於曠視科技的2倍多、雲從科技的4倍、依圖科技的6倍。

收入規模背後是商業模式的不同。

在招股書中,商湯科技將自身定位爲人工智能軟件平臺型公司。

目前,商湯科技旗下主要有面向智慧商業的SenseFoundry-Enterprise(商湯方舟企業開放平臺)、面向智慧城市的SenseFoundry(商湯方舟城市開放平臺)、面向智慧生活的SenseME、SenseMARS及SenseCare平臺和麪向智能汽車的SenseAuto(商湯絕影智能汽車平臺)四大平臺——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商業、生活、出行場景。

不難看出,志在“賦能百業”的背後,商湯科技對於自身的核心定位是平臺,亦可稱爲“AI工廠”。公司曾對外稱,爲了支撐整個“工廠”的不斷運轉,投入了約50億元的資金用於建超算中心、開源核心算法。在公佈招股書前,商湯科技推出了其新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

構建新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平臺,展示了商湯科技的商業野心,其實質或也反映出公司對AI產業未來競爭格局的預判,“項目制外包不長久、平臺才能長賺”。

記者採訪諸多AI領域投資人獲悉,多年以來,中國AI企業基本以to B的模式立足,其本質是定製化的“外包”業務。看似高大上的AI公司,乾的卻是給硬件公司做算法、SDK項目這類“最辛苦的活兒”,並且“落地口徑窄,需求不穩定”。

因此,商湯科技CEO徐立曾公開表述其戰略爲“1+1+X”,即1個核心基座即商湯的SenseCore的AI大裝置;1個核心技術即商湯科技自有的人臉與人體分析等AI技術;X爲無限個行業應用。

查閱招股書,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湯科技已積累了超過2.2萬個賦能不同應用的人工智能模型。這是個驚人的數字。

除商湯科技外,曠視科技等也在努力構建自己的AI平臺。2020年,曠視科技發佈了AI生產力平臺Brain++,意圖縮短AI算法的研發週期,提升AI與產業融合的效率;雲從科技在2020年7月發佈其行業級人工智能產品和能力平臺“輕舟”平臺。

然而,不同於商湯科技,這些平臺的實質構建進展與商業化能力,並未在招股書中詳盡披露。

那麼,他們目前究竟怎麼賺錢?

據招股書,曠視科技的業務主要包括消費物聯網解決方案、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三類;依圖科技的定位是“算力提供商”,以人工智能芯片技術和算法技術爲核心;雲從科技則瞄準了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四個領域,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是其主要營收構成。

紛繁複雜的專有名詞,往往令外行人不明所以。但拋開這些,有別於商湯科技的核心商業模式,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和雲從科技都是深耕不同的垂直市場。

例如曠視科技,其核心戰略,可以簡化爲“硬核AIoT”——聚焦於把AI能力應用到物聯網場景。

當前,物聯網更多強調應用、設備之間的直接互聯,仍然缺少智能的感知、分析和協同能力。基於此,曠視科技打造“算法+軟件+硬件”的一體化產品體系,推出物聯網時代的AIoT操作系統。

曠視科技爲何選擇物聯網?以其招股書的表述,系聚焦於行業痛點明確、算法能產生極大價值的行業。其中,尤爲有別於其他AI公司,曠視科技不僅做AI技術,也做硬件,更爲垂直一體化。

“各家公司起步時的技術門檻與路線接近,商業化場景也都是從消費、安防、金融等領域開始,只不過在招股書中各家的表述各有不同。”有長期關注AI產業的VC投資人對記者說,“走到今天,在算法能力日趨同質化的背景下,無論是做平臺還是做垂直,本質上各家都試圖建立自己的核心技術壁壘,在不同行業應用落地中找尋‘規模化’的機遇。”

“AI四小龍”商業模式走向的不同,帶來了共性與差異都巨大的四份財務報表。

總體而言,共性是:持續增長的營業收入、日趨加大的虧損金額、極致昂貴的研發投入以及遠未改善的大客戶依賴與現金流;差異是:在營收規模、研發投入、研發人員佔比等絕對額指標上的相距懸殊,日趨分化的收入增速以及波動劇烈的毛利率。

首先看營收數據。2018年至2020年,商湯科技營收分別爲18.53億元、30.27億元、34.46億元,曠視科技營收分別爲8.54億元、12.6億元,13.91億元,雲從科技分別爲4.84億元、8.07億元、7.55億元。依圖科技2018年和2019年的營收分別爲3.04億元、7.17億元。

在絕對金額上,商湯科技遙遙領先;在增速上,商湯科技持續上升,曠視科技和雲從科技較爲平穩。在招股書中,商湯科技表示,公司2020年營收規模在同行業中已位列亞洲第一。

2021年上半年,曠視科技營業收入爲6.7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3.5億元增長91.27%;商湯科技收入16.5億元,增長91.86%。商湯科技與曠視科技收入的快速增長,證明其賽道仍具有長期價值。

其次是研發投入。招股書顯示,四家公司都將收入大部分投入了研發之中。

商湯科技過去三年半時間的研發開支總額達到69.91億元。具體來看,2018年至2020年度及2021年上半年,其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分別爲45.9%、63.3%、71.21%和107.3%。2018年至2020年,曠視科技的研發費用佔同期營收的比例分別爲70.94%、82.15%和64.44%。另兩家的研發費用佔營收比例也都在50%以上。

從絕對金額上看,商湯科技亦是研發投入的老大,並且其投入佔比還在快速增加,印證了公司“all in 技術”的戰略定位。

衡量研發投入的另一個直接指標是研發人才。

招股書顯示,商湯科技的員工數量最多,超過5000人,研發人才佔比最高,接近70%;曠視科技、雲從科技和依圖科技的研發人才佔比也都超過了50%。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研發人員爲3593人,絕對數超過另三家公司總和。

再看反映盈利質量的毛利率,四家公司的差別巨大。2020年,商湯科技毛利率爲70.6%,曠視科技爲33.11%,雲從科技爲43.46%。依圖科技2019年的毛利率爲63.89%。

爲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查閱招股書,商湯科技以軟件服務爲主,常年保持較高的毛利率;以軟硬件爲一體爲解決方案的曠視科技近年毛利率波動卻非常明顯,呈下降趨勢。商業模式趨向的變化,或是導致毛利率差異的核心原因。

在客戶結構上,各家公司目前均尚難擺脫大客戶依賴的境況。一般而言,大客戶意味着大宗收入,但是也意味着產品定製化,無法形成規模化複製優勢。

大客戶的變化也會帶來經營的不穩定。與2018年相比,曠視科技2019年的前五大客戶中有4家“換人”,而2020年其前五大客戶再變3個。

9月9日,科創板上市委2021年第66次審議會議現場,科創板上市委針對曠視科技主要客戶不穩定,集中度不高且爲非行業龍頭的情況,要求曠視科技進一步闡述公司的核心技術競爭力和未來發展前景。

最後便是利潤情況,四家公司普遍仍處於虧損期。

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虧損淨額分別爲34.33億元、49.68億元、121.58億元及37.13億元。曠視科技2018年至2020年三年累計虧損127.7億元,依圖科技兩年半虧損61億元。雲從科技2020年虧損6.9億元。

但需要提及的是,這些驚人的虧損數據大多包含了“公允價值損失”(主要是員工期權造成的虧損)。例如商湯科技,經調整後的扣非淨虧損分別爲2.2億元、10.4億元、8.8億元及7.3億元。

如何看待高昂的研發投入與持續的虧損,記者未能採訪到這四家公司。但記者詢問AI投資圈資深人士,普遍的共識是:AI公司不怕虧錢,就怕短期不虧錢,不投入。

“投AI就是投科學家,算法工程師之間的技術、經驗差異決定着算法模型的生產力高低。未來AI技術將存在明顯的贏家通喫特徵,最優秀的算法模型將被更廣泛地使用。在這條賽道上,只要有足夠的科學家,商業價值遲早是會兌現的。”上述的AI投資人士對記者說。

真的是這樣嗎?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

現實是,雖然發展多年,但從收入結構來看,面向政府、機構的to B業務仍舊是“AI四小龍”支撐營收的核心主力。

同時,在細分市場的商業化落地上,雖然各自極力拓展,但面對的真實境況是:原有領地傳統巨頭的AI能力在快速提升,其競爭優勢並不那麼明顯了。

比如,目前收入佔比最大的智慧城市場景中,AI企業面臨原有硬件廠商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帶來的強勢競爭壓力。

在安防市場,海康威視等公司通過自建或採購獲得類似的技術能力,穩穩佔據了市場份額。這背後,是AI公司過去引以爲傲的部分技術正在通用化、大衆化。尤其在具有明顯渠道和供應鏈優勢的傳統軟硬件廠商面前,AI公司的算法長板越來越難以形成差異化優勢。爲此,“AI四小龍”中部分開始選擇加持硬件,做軟硬件一體的整體解決方案,以應對下沉式競爭。

同時,這也驅使他們尋找新的戰場:依圖科技出售此前核心的醫療業務之後,瞄準了自動駕駛新場景;雲從科技定位爲人機協同解決方案提供商,在金融領域持續深耕的過程中,新增了機器人、物聯網技術研究投入,試圖構建更爲標準化的AI產品;曠視科技則切入AIoT,將物流業務視爲未來的增長點。

但新市場、新賽道的拓展並不容易。商湯科技在招股書中明言:“我們對新的垂直領域並不熟悉……我們決定拓展的垂直領域都可能有一個或多個現有的市場領導者,此類公司或許比我們更有競爭力,因爲它們具備該市場開展業務的經驗以及更深入的行業洞察力和更高的客戶品牌認知度。”

簡言之,在垂直賽道上,純AI算法公司的技術窗口期正在縮短,要儘可能地在窗口期內完成技術到商用的轉化。

因此,有別於曠視科技等三家AI公司,商湯科技選擇走另一條道路——AI平臺化。這是條康莊大道嗎?

事實上,早在商湯科技創立之時,BAT等互聯網巨頭已經在做AI的平臺化佈局,而且這些綜合性AI平臺都推出了免費政策。它們的邏輯是:通過吸引更多企業用戶入駐,打造生態並積累數據,並與已有的雲計算等業務形成“AI攬客,雲計算掙錢”的盈利閉環。

目前,國內AI開放平臺已形成較爲清晰的格局:百度、阿里、騰訊、華爲等互聯網科技巨頭主打綜合性AI開放平臺,在國內佔據了超過80%的市場份額;而商湯、曠視、訊飛等則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等細分領域打造了AI開放平臺,共同爭奪剩下20%的市場份額。

未來一段時間內,對“AI四小龍”而言,無論其發展戰略是選擇垂直下沉抑或平臺化,都將面臨業務競爭與財務窘迫的雙重壓力。此時衝刺上市,意圖不言而喻。

以活下來爲標準,“AI四小龍”的趕考才剛剛開始。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