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陈浩: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高估了教育和科技的影响

新浪财经 ·  Dec 13, 2020 12:00

  12月13日消息,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成立五周年年会今日在京召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陈浩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 陈浩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 陈浩

  陈浩认为,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高估了教育和科技的影响,日本行长当年提出人口老龄化,有人提出来我们没问题,为什么没问题?因为我们通过提高科技和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解决这个问题,事实证明不行。高估鼓励生育的效果,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各种政策鼓励生育,日本孩子上学基本上免费的,还是没能生。高估了养老保障制度作用,养老保障制度因为大家搞养老,作为宏观一点角度来看,养老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是左口袋到右口袋、劳动人口到老年人口、从现在到未来的问题,它不增加财富总量,养老保障是收入分配,不做大蛋糕,还有养老产业作用,包括银发经济等等。

  以下为发言实录:

  尊敬的胡部长、董老师,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

  根据主办方的安排,下面我就中国人口转型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说实话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呢?也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因为研究宏观问题可能会涉及人口问题,所以对养老有一些关注。读一些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发现有一些问题有一些没讲透,所以说我也是站在人民银行研究人员的视角,对人口问题做一些研究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说实话大家是养老和人口问题的专家,我在这边讲这些真的是班门弄斧,更多希望听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我汇报题目是“中国人口转型”,先说世界人口转型,因为人口问题谈的挺多的,计划生育谈人口爆炸,因为人口太多了所以计划生育,前些年说人口红利,说我们人口红利很多,现在又变成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所有这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我感觉研究下来是这张图就是人口转型,这边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十九世纪的发达国家,当时的人口具有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到第二阶段进入工业化社会,这时候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时候死亡率是快速下降的,但出生率没有下降,导致什么现象呢?人口增长特别快,包括上世纪的中国和现在的非洲和19世纪发达国家都是这种状况。

  随着收入进一步增长,这时候出生率开始下降了,跟我们20世纪预期不一样,大家觉得营养条件好,出生率会升高,事实上没有上升甚至没有持平,而是在快速下降,这时候死亡率下降不快了,这一个阶段造成人口红利,生育率快速下降,人口很年轻,不用带孩子了,所以第三阶段造成人口红利,第二阶段是人口爆炸,最后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出生率快速下降,跟低死亡率相匹配,这个阶段是我们现在看到老龄化和少子化,也就是前面各位专家、领导讲的很多发达国家的阶段,我们国家还处在第三阶段,还有10年人口红利,但已经要进入第四阶段了,所有阶段都来源于这张图。

  其实我刚才讲了,转型结果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结果,这是我研究下来比较重要的体会,第二阶段是人口爆炸,所以我们要计划生育,第三阶段造成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我在这里想强调一个什么概念呢?它是一个展示的机会,人口红利用的很舒服,因为这些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都在劳动年龄,用起来特别舒服,这帮人像贪吃蛇,肚子里的食物迟早会变老,变老成为了社会负担,所以是暂时的。

  机会的意思是这部分劳动力,年轻劳动力如果用的不好,不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贡献,比方说上世纪东亚国家和拉美国家,他们劳动人口结构是一样的,都有人口红利,但是拉美国家普遍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东亚国家没有进入,所以它是个机会,暂时是机会。

  第四阶段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相适应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这部分我感觉人口老龄化谈得多、少子化谈得少,这两个概念事实上可以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分开。

  关于人口转型我想说一点是人口转型之后这个世界将如何发展呢?是看不清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发达国家走在我们前面,其实它也是刚刚经历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我们看到了人口老龄化带来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背后会怎么发展他们也刚刚经历,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现在有研究表明人力发展指数在0.9以上生育率会上升,当然我们希望是好消息,中国离0.9差得很远,才0.7,所以转型之后我们现在还没有前车之鉴。

  第二部分我想汇报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转型过程中一些教训。第一部分是低估人口作用,为什么这么说?人口转型是两个世纪以来最大的事件,以前没遇到过,以前人口在农业社会都是增长很缓慢的,因为劳动生产率很低,工业革命之后生产率很高,但是马尔萨斯说人口几何增长是算术增长会导致贫困,他预测错了,所以他搞不清楚人口是怎么回事。习惯了长久以来人口快速增长,我们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呢?因为当时人口太多了,第二阶段人口膨胀已经占满了我们的脑子,也没有预料到生育率的下降,马尔萨斯觉得营养条件生育率会上升,事实上没有上升,下降了,跟马尔萨斯预计的相反,现在发达国家到不了世代更替的平衡点2.1,生育率下降,因为女同志的机会点上升了,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没有料到生育率下降如此之快,这里是人口惯性的作用,这一点极其重要,但是大家都把这个忽略掉了。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是七八十年代的事,但预计劳动力人口2025年下降,我们已经实行三四十年计划生育现在才下降,这就是人口惯性的力量。以后劳动力不够用,我们要让人口从减少或者从老龄化、少子化变为增加,那个时间也是三四十年,人口像一艘巨轮,刹也刹不住、动也动不了,这就是人口惯性。

  经典的增长理论对人口重视不足,为什么重视不足?你想想马尔萨斯是人口几何增长,人不在经济模型考虑之列,所以说从马尔萨斯开始一直强调储蓄和资本积累作用,没有强调人口,为什么?因为人口很多,处在第二阶段人口很多,人口不成熟限制和经济增长因素,我们理论研究没有跟上,经济增长理论讲白了还是那一些,最近有一个类似增长理论。

  第二个教训是搞不清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本身就复杂,可以降低资本导致经济增长下降,人口增长导致科技进步,因为人多了,科学家、企业家才会增多。人口与储蓄关系也是很复杂,比如老龄化,老龄化到底提高储蓄率还是降低储蓄率,老年人多了,老年人为了应对老去要多存钱,随着老去钱会花光。

  劳动力和老年抚养比与经济相关,发达国家文献为什么研究与经济增长不相关或者负相关,一个原因是应该抽象出来,劳动力跟劳动抚养比更相关。老年人是负的,跟经济增长是负的,因为是负产出、负储蓄。年轻人少儿这部分比较麻烦,小的时候是负担,但是他对长期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因为他迟早会成为劳动力,发现这个关系很复杂,劳动力当然越多越好,这个东西复杂就搞不清了。

  第三发达国家高度应对人口老龄化,高估了教育和科技的影响,日本行长当年提出人口老龄化,有人提出来我们没问题,为什么没问题?因为我们通过提高科技和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解决这个问题,事实证明不行。高估鼓励生育的效果,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各种政策鼓励生育,日本孩子上学基本上免费的,还是没能生。高估了养老保障制度作用,养老保障制度因为大家搞养老,作为宏观一点角度来看,养老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是左口袋到右口袋、劳动人口到老年人口、从现在到未来的问题,它不增加财富总量,养老保障是收入分配,不做大蛋糕,还有养老产业作用,包括银发经济等等。

  我想讲最核心的事是老年人是负储蓄、负产出,这一点是最根本的,你再怎么发展是零荷游戏、负荷游戏。

  成功经验的措施是资本扩张与移民,资本扩张讲一个例子是日本,日本20年GMP是扩大了一倍,GDP没怎么增长,但是GMP是增长的,因为劳动力缺乏,这些资本必然向海外扩张。还有移民,移民是比较有效措施。

  谈谈我国人口转型,这是三张图,我看到很多人口老龄化的文献,这种图画的少、曲线画的多。这是1950年、2019年和2050年,我们现在已经从金字塔转成长方形了,老年人有点多了,但还是尖尖的,人口还是很多,劳动力人口50—54、46—49,所以为什么说中国人口红利十年还有十年,但是它迟早会变红的,所以为什么说是暂时红利,会变红往上窜,这是暂时红利。底下人已经很少了,但中国劳动力人口还有很多,国家现在还能支撑6%的增长。

  再看看2050年,这是联合国的数据,这个要跟大家汇报一下联合国数据是乐观的,总生育率按照1.69、1.70、1.71测算,按照有的官方数据来看我们总生育率比这个低的多。2050年呈倒金字塔型,底下儿童很少、劳动力人口也很少,红部分是最大的、最胖的,这是未来30年面临人口状况,如果要说人口要以人为本的话,这就是我们的本。

  这个大家提的很多了,我们国家老龄化跟发达国家比,未富先老。转型更快,法国用100多年将近200年完成人口转型,我们从建国到现在也才多少年。

  看看影响,影响我画了一个图,GDP增速这个图都有,还有劳动人口占比,2019年之后快速下降,这个很吻合,2010年劳动力占比达到高峰,也是增速在下降,接下来GDP增长大家可以画,不需要我去画,大家可以画。

  这是负担,大家看这两条线多吻合,没错吧,政府养老金占GDP的比重与老年人抚养比,意味着到2050年政府养老金支出由现在6%左右增长15%以上,15%的GDP用来养老还不够,因为不完全靠政府,这只是养老,还没有说养小孩,少儿抚养比也是问题,负担有多重,这个图大家也画得出来。

  说说我们跟几个主要国家的对比,我这边挑了中国跟美国、中国和印度,我们红线是中国,从劳动人口看现在比美国好,但是50年比美国差了,差很多,印度更没办法比了,劳动人口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老年抚养比是负担,就是背的包袱,我们老年抚养比超过美国了,大大超过了印度。

  人口结构看中美印,中国比美国强,红的少,中间更胖,蓝的要少,印度没办法比,因为太年轻了,我们至少比美国强,这是2019年的。再看看2050年,红的比美国胖多了,蓝的比美国少多了,我们都是看比例,因为GDP就是跟比例有关系,印度更胖,但是它很年轻化,老年人也比较少,中国现在面临着中美战略竞争,跟印度也竞争,我们人口以人为本,这就是我们的本。2035年跟这个差不了太多,基本上是这个趋势。这是印度跟中国的,这个好画了,以前我们一直比印度高很多。

  最后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就是一些思考,最主要是认清人口形式的转变,很多人为什么说犹豫生育不放开,前几年计划生育怎么现在又要搞成鼓励生育,不好转变,理解吧,没有意识到人口转型。

  转变观念。我研究下来感觉,社会没有意识到人口红利是负债的,当时用的舒服,十年以后是负债了,因为这部分迟早会老掉。大家比较忽略的是人口惯性的反作用力,人口具有巨大反作用力,从现在开始鼓励生育都生不过来,要意识到教育和科技的作用,很多人觉得我们可以靠教育和科技,日本人经验证明没有效果。人口关系是跨代际的考量。

  我们作为研究宏观问题的人员,还是生育为本,养老很重要,但还是要以生育为本。为什么呢?养老其实本质是收入分配,它是解决顶端变粗的问题,提高生育率是解决底端变细的问题,怎么应对老,简单方法是储蓄,生孩子是人口储蓄,养老制度改革是财富的储蓄,教育和科技是生产力的储蓄,多存东西。

  关于养老制度改革,刚才也有领导谈到现收现付,现收现付简单易行,但是人口结构不变情况下是优势,但是人口结构变了就维持不下去了。现收现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所以要存钱改成储蓄性养老体制。

  要区分基本保障和个人账户,这两者我感觉大家理解的比较模糊,就是没有区分这两者,这两者其实有本质区别,不要放在一个框架下讨论,基本保障是社会保障网,个人账户是为了解决短期问题,基本保障是公共产品所以要全覆盖、无差别,个人账户是市场化产品,基本保障是财政兜的,个人账户是个人缴纳,缴费标准来看基本保障要保基本,促进可持续,后者可以提高,这是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