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晚间,科创板上市企业海尔生物发布公告称,为打造一流的综合性生物科技龙头、完善血液生态产业链布局并发挥协同价值、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公司与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莱士”)正在筹划由海尔生物通过向上海莱士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莱士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
这是一场“蛇吞象”模式的并购交易:截至最新一个交易日,发起并购的海尔生物市值仅为112亿,而被并购的上海莱士,则市值高达479亿人民币。
本质上,这场并购的操盘手,是海尔生物背后的“海尔系”。
早在去年底,“海尔系”就已经涉足上海莱士。
2023年12月29日晚间,上海莱士公告,海尔集团将以总价125亿元收购基立福所持有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20%股份,并合计获得26.58%的表决权。
该项交易预计将于2024上半年完成,交易完成后,海尔集团将成为上海莱士实际控制人。
上海莱士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血液制品行业为数不多的龙头企业,长期以来占据着中国血液制品消费的高端市场
2008年,上海莱士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彼时上海莱士创始人美籍越南人黄凯和郑跃文的科瑞集团分别持股37.5%,为并列第一大股东,是A股罕见的两大控股股东共同控制的上市公司。
2013年起,上海莱士开始了连环收购,先后并购了郑州莱士、邦和生物、同路生物、英国BPL以及浙江海康等公司。这些收购直接让上海莱士一跃成为中国血液制品龙头企业。
巅峰时期,上海莱士的市值超过1700亿人民币,是A股市场当之无愧的“血茅”。
2023年前三季度,上海莱士实现收入59.4亿元,同比+19.9%,实现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动态PE仅仅22倍,应该说这个估值很具有性价比。
但是便宜仅仅是一个次要因素,血液制品这个赛道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在当下日益内卷的医药产业下,其具备的极高的政策壁垒。
这是一个具备特殊资源属性的行业。
血液制品,是指由健康人血浆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血浆蛋白制品。
采集健康人的血液,要在浆站进行采浆作业,而新浆站的设立要求是非常高的,只有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才有资格设立采血浆站,而每设立一家新的采血浆站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批。
1998年,我国对血液制品行业率先实行GMP认证制度,只有通过GMP认证的企业才能生产经营血液制品。自2001年起,我国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截至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企业不足30家。
因此20多年来,这个行业的竞争,就集中在现有的30家左右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采血浆站扩增的竞争,主要为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泰邦生物、派林生物、博雅生物、卫光生物、博晖创新等血液制品企业。
仅仅属于有限玩家的游戏,新的竞争者无法进入,这是血制品较高的行业护城河带来的特殊资源稀缺性。
这种稀缺属性,甚至使得血液制品曾经出现涨价参与集采的案例。
2022年1月19日,广东11省集采联盟的276个品种集采正式稿落定,此次集采首次将血液制品和基础输液纳入集采。
在公示的报价中,部分血液制品的“最高限价”竟比以往的招标价还要高,这在集采项目中非常罕见。
比如,人血白蛋白常用规格10g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为601.8804元,较广东上一次招标价378元涨了59%;静丙常用规格2.5g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为917.5元,较此前600元的均价“涨价”53%。
市场认为,这和血液制品由于原料稀缺,生产厂家有限,难以复制仿制药“以量换价”逻辑有关。
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因素,血液制品行业近年来频频引发各路资本的跨界并购。
如果此次海尔生物成功并购上海莱士,或许将面临主营业务的变更。
2023年,海尔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2.81亿元人民币,归母净利润为4.06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上海莱士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79.64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17.79亿元人民币。
药渡媒体商务合作
媒体公关 | 新闻&会议发稿
张经理:18600036371(微信同号)
点击下方“药渡“,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