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食在线
01百事可乐再关三家厂
据外媒报道,在突然关闭芝加哥工厂后,百事可乐又关闭了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和佐治亚州的瓶装工厂,而随着这三家瓶装工厂的关闭,将导致300多人失业。
同时百事公司表示,每个工厂将继续运营仓库。
其正在投资更灵活、更优化的制造网络,以最好的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而受此原因,百事可乐才停止了四个工厂的生产运营。
而关闭瓶装工厂的原因,百事公司给出的声明表示,百事可乐在2024年北美的饮料销量下降了3.5%。
近期百事可乐下调了今年的销售预期,原因是消费者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减少了购买饮料的行为,截止目前,事实上在全球食品饮料行业里,今年都面临关闭工厂的窘境,而百事可乐是最新一家关闭工厂的公司,之所以企业选择关闭工厂,是因为各企业都在寻求提高生产网络效率,使供应链与需求保持一致。
当然关闭工厂也并不意味着企业增长陷入了瓶颈,相反在关闭一些工厂化,可能会在其他地方开设新的工厂。
比如百事公司正在科罗拉多州建造一个占地120万平方英尺的制造工厂,这将是其在美国最大的工厂。
那么百事可乐关闭海外工厂,会波及中国吗?
02 中国市场怎么样
显然并不会,目前百事可乐在中国拥有20家灌瓶厂,这些工厂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重庆等20个城市,从工厂区位上来看,都布局在百事可乐动销较大的城市周边,所以从供应链优势上来看,百事可乐在中国的工厂都是非常完美的。
2024年前三季度,百事集团营收为640.7亿美元,同比上升0.7%,净利润为80.9亿美元,同比增长3.3%。
早在今年10月份,拥有百事可乐的百事公司发布了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其中三季度百事公司净营收233亿美元,有机增幅为1.3%,净利润为29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30.9亿美元。
在财报中三季度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实现净营收11.95亿美元,营业利润为2.62亿美元,前三季度,亚太区域净营收为33.62亿美元,营业利润为7.18亿美元。
从跃然纸上的数字,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百事集团的整体增长正在放缓,当然这和整个全球消费经济有必然的联系。
事实上,从百事公司的财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百事可乐头把交椅的位置可能不在了。
至少在中国市场,百事公司的食品业务份额在增加,尤其在乐事薯片的带领下,这离不开百事旗下薯片品牌乐事在中国市场的深耕,除了推出具有创新性的口味职务,对于经销商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
现在,乐事薯片在中国休闲食品市场的份额已经高达52%。
百事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兼亚太区首席增长官谢长安表示,百事在华食品业务保持增长,当季,该业务表现相较整体品类展现了积极的增长优势。
然而食品业务的高歌猛进,也映衬出百事可乐的疲软,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百事可乐的增长也逐渐放缓,且在2024年上半年出现下滑的趋势。
据康师傅财报数据显示,2021-2024年上半年碳酸饮料机其他业务营收分别为164.93亿元、175.61亿元、183.55亿元、97.46亿元,同比增长为23.32%、7.89%、2.88%、3.2%。
当然百事可乐在中国销量的下滑,可能并非只是产品的问题,因为可口可乐三季度在亚太地区的单箱销量下降2%,而可口可乐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其增长被瓶装水、运动饮料、即饮咖啡和茶、果汁、乳饮料、植物基饮料下降所抵消。
由此可见,巨头们也面临业绩增长的压力。
03 谁抢了碳酸饮料的风头
事实上随着减糖和健康食饮趋势的流行,消费者对碳酸饮料的需求也有所降低,据尼尔森数据显示,2023年碳酸饮料市场销售出现近五年来首次下滑,市场份额也从第一滑落至第二。
除了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之外,国产汽水们也面临业绩增长的压力,那么谁抢走了碳酸饮料市场呢?
首先是无糖茶饮料,近年来无糖茶在中国市场迅速崛起,这个曾经被消费者认为难以下咽的饮品如今成为瓶装水的平替,这是因为在千茶大战下,无糖茶饮料在价格上和渠道上有着绝对的优势,能够激发消费者复购。
其次是咖啡,无论是现制咖啡还是即饮咖啡,这个舶来品如今成为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刚需饮品。
再者是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草本植物饮料的创新产品出现,让消费者有了多重的体验。
碳酸饮料在中国市场的萎缩,其实是中国饮料体系的发展,多元化的产品让消费者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当然碳酸饮料短期内也并不会严重下滑,因为碳酸饮料的本质是通过二氧化碳来给人生理上的情绪价值,尤其在夏天,碳酸饮料依旧是消暑的不二选择,其次在餐饮渠道、户外场景、宴请场景中,碳酸饮料依旧是高频刚需的产品。
而随着厂家推出无糖碳酸饮料和添加纯果汁碳酸饮料的创新产品,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碳酸饮料依旧会迎来新的增长。
尾声
百事可乐关闭几家工厂后,可能对当地的就业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新工厂的诞生,也会诞生新的就业岗位。
我们并不能从企业关闭工厂的行为上就来判定企业到底行不行,事实上企业关闭工厂的决心来自于该工厂的供应链能否满足当下的市场,当地的消费需求能否支撑工厂的产能。
在利润面前,企业有权利选择最优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