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中国金融机构已具备迈向“强大”的基础性条件

Securities Times ·  Nov 8 21:47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11月8日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国际地位显著提升,金融机构已具备迈向“强大”的基础性条件。要提升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特别是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以金融力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此进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跨越。

葛海蛟表示,目前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已广泛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形成了差异化、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已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二,其中银行业表现尤为突出。截至2023年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417万亿元人民币,居全球首位。此外,140家中资银行跻身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银行1000强榜单,四大中资银行连续六年居全球前四位,中国五大银行更是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在金融服务质效方面,金融机构以国家战略为指引,顺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截至2023年末,中国银行业设立了1000余家科技特色支行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连续三年达到30%以上。绿色贷款余额突破3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达到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快速增长,银行网点、基础支付服务覆盖率接近100%。金融机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提速,运营效率不断提高,服务效能显著增强。

在国际化布局方面,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投资往来的不断深化,中国金融机构大力推进在全球各地特别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机构布局,有力服务了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截至2023年6月末,中资银行在7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95家一级机构,中资保险机构在1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4家分支机构,初步形成了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际化服务网络。

不过,葛海蛟也谈到,在看到这些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应深刻认识到,中国金融机构在由“大”到“强”的发展进程中,依旧面临一定挑战。与全球领先同业及最佳实践相比,中国金融机构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待提升、综合化国际化经营能力有待加强以及跨越经济周期的经营韧性有待检验等方面。

葛海蛟表示,中国金融机构需要练好内功,提升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在国内的低利率环境下,中国金融机构要找准功能定位,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模式。通过高水平精细化管理,增强业务拓展能力,动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大科技投入,推动AI(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拓展服务边界和盈利空间。与此同时,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社会转型的适配性。特别是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领域,要持续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校对:杨立林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