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库克能靠AI打开iPhone第二春吗

TechWeb ·  13:01

布局AI技术半年后,苹果终于推出了原生支持AI的手机产品。

北京时间2024年9月10日凌晨,苹果举办主题为“高光时刻”的秋季新品发布会,发布了年度旗舰产品iPhone 16系列,喊出了“Hello,Apple Intelligence”的口号。

与前几代产品一样,iPhone 16系列依然包括错落有致的iPhone 16、iPhone 16 Plus、iPhone 16 Pro、iPhone 16 Pro Max四款产品,不同的是,这四款产品在AI层面的配置不再有高低差。苹果CEO库克表示,“新iPhone标志着一个令人兴奋的新时代开始!”

显而易见,苹果希望借AI技术,提高iPhone 16系列的竞争力以及吸引力,进而提振公司的业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诸多安卓手机厂商早已开始布局AI技术,而iPhone 16系列不光底层配置不高,并且Apple Intelligence在技术和功能层面也缺乏差异化竞争力。凡此种种,都预示着,iPhone 16系列很难靠AI概念轻松赢得市场。

新故事遥遥无期

iPhone仍是苹果“压舱石”

尽管目前苹果仍是全球手机行业的霸主,但其很难挽回手机行业的颓势。IDC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1.7亿部,同比下跌3.2%,创十年来最低全年出货量纪录。

众所周知,苹果之所以成为科技行业的“常青树”,主要是因为其极具创新精神,屡屡靠iPod、iPhone、iPad等创新性产品描绘出“第二条曲线”。

面对全球手机行业红利加速收窄的挑战,苹果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布局智能汽车、Vision Pro等新业务,以图打开想象空间。不过遗憾的是,苹果的这些新业务不是无疾而终,就是叫好不叫座。

比如,早在2014年,苹果就开始布局电动汽车项目,试图推出支持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电动汽车产品。不过2024年初,外媒爆料称,因开发难度大、盈利能力有限,苹果已彻底放弃电动汽车项目。

▲图源:Apple

无独有偶,2023年6月,苹果推出了首款头戴式“空间计算”显示设备Vision Pro,试图颠覆智能手机,带领消费者进入空间计算时代。然而,因价格昂贵、使用不便,Vision Pro迟迟难以打开市场。

IDC数据显示,2024年Q1,Vision Pro销量不及10万台。预计2024年全年,Vision Pro的销量不会超过50万。对比而言,初代iPhone虽然功能也有短板,并且售价高昂,但发售五天后,却卖出了100万部。

▲图源:苹果2024年第三财季财报

事实上,结合财报来看,目前苹果并不具备“第二条曲线”。2024年第三财季,苹果前五大营收支柱分别为iPhone、Mac、iPad、可穿戴、家用及配件产品以及服务业务,均为诞生十数年的业务。其中iPhone营收393亿美元,占总营收的45.81%,是公司最重要的“压舱石”。

考虑到诸多新业务均折戟沉沙,为了稳住公司的业绩,目前苹果最需要做的,无疑是提升iPhone的竞争力,让其俘获更多消费者。

技术优势不再明显

iPhone无奈降价

事实上,过去几年,苹果确实异常重视iPhone,希望通过涨价以及拉大高低配产品的配置差距,策动消费者付出更多成本,选购高端iPhone。

▲图源:Mac 920

iPhone 8之前,iPhone产品一直聚焦5000元-7000元价位段。2017年发布iPhone十周年之作iPhone X时,苹果开始冲击万元高端市场。iPhone X顶配版售价9688元,iPhone 15 Pro Max顶配版售价1399元,六年时间上涨85.56%。

另一方面,为了让消费者认可自家的高端产品,过去几年,苹果还频频基于“价格锚点”策略拉大高低配iPhone的配置差距,以提升高配iPhone的吸引力。

▲图源:Apple

比如,iPhone 15 Pro系列不光支持120Hz屏幕刷新,首发采用台积电3nm工艺的A17芯片,并且拥有潜望式长焦镜头,可实现5倍光学变焦以及25倍数字变焦,起售价7999元。

与之对比,与iPhone 15 Pro系列同期问世的iPhone 15系列屏幕仅支持60Hz刷新,搭载上年旗舰iPhone采用的A16处理器,并且没有潜望式长焦镜头,起售价5999元。

有标准版iPhone 15作为对比的“锚点”,消费者选购iPhone时,显然会着重考虑配置和体验更加出色的iPhone 15 Pro系列。

不过苹果“价格锚点”策略成立的前提是,市面上仅有iPhone产品可供消费者选择。过去几年,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红利加速消失。在此背景下,诸多智能手机厂商为了摆脱下行压力,不光屡屡推出新品,并且纷纷开启“内卷”式竞争,降价增配。

比如,目前安卓手机市场大部分千元机的屏幕都支持120Hz高刷,并且支持百瓦快充,对比iPhone,更具性价比。此外,高端iPhone的差异化技术和安卓旗舰手机相比,也拉不开差距。比如,iPhone 15系列最核心的卖点,就是潜望长焦。然而,早在2019年,安卓手机市场就开始涌现搭载潜望长焦技术的手机。

与此同时,因地产下行、经济承压,近年来,消费者消费愈发谨慎。晓报告披露的《2024年一线城市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70.2%的消费者线上购物时,追求高性价比。

▲图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凡此种种,决定了大部分消费者很难继续盲目选购售价不菲的iPhone。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前六周,在中国手机市场,iPhone销量同比骤降24%。

因销量不佳,2024年以来,iPhone不再自命不凡,而是频频降价。2024年初,苹果中国官网推出“迎新春限时优惠”活动,iPhone15系列降价500元。618期间,iPhone 15系列更是最高降价2300元。

不过此举并未稳住iPhone的市场影响力。IDC数据显示,2024年Q2,苹果首次跌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前五榜单。

押注AI技术

iPhone依然难以打开想象空间

正因为消费者对高价iPhone反应冷淡,iPhone 16系列不再涨价,售价向上代产品看齐。而为了进一步提升iPhone 16系列的吸引力,苹果还开始加码AI技术。

整体而言,iPhone 16基础版和iPhone 16 Pro的硬件配置虽然仍有不小差距,但与AI相关的配置却维持在同一水平。

▲图源:Apple

比如,iPhone 16系列全系标配8GB内存,并且均搭载基于台积电3nm制程打造的A18系列芯片,高低配芯片的差异仅主要体现在GPU核心数量上。此外,iPhone 16还全系标配相机控制按钮,可一键呼出视觉AI功能。

整体而言,因配置相差不大,iPhone 16全系四款产品均支持相同的写作、文本总结、邮件回复等AI功能。

尽管为了提升iPhone的AI能力,此番苹果给全系iPhone 16带来了巨大升级,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苹果或许很难靠AI技术让iPhone焕发第二春。

2024年以来,诸多安卓智能手机厂商都看到AI技术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因而纷纷加码相关技术。比如,2023年7月,华为发布盘古大模型3.0,可提供最高1000亿参数的大模型。11月,vivo发布AI“蓝心”大模型,并发布大模型矩阵,最大参数规模为1750亿。

对比而言,由于布局大模型较晚,目前苹果正严重依赖“外援”。2024年WWDC上,苹果官宣与OpenAI达成合作,未来ChatGPT将集成到iPhone、iPad和Mac设备中。

苹果与OpenAI在AI技术上合作,不光可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也决定了苹果在AI领域的反应速度难以比肩纯自研玩家。

▲图源:Apple

比如,9月10日发布iPhone 16时,苹果并未详细介绍ChatGPT 集成、Image Playground 图像生成、Genmoji 表情符号生成等功能。对比而言,目前大部分安卓智能手机均支持基于AI大模型的自然语义对话、图像生成等功能。

另一方面,尽管iPhone 16系列四款手机的AI配置拉齐,但横向对比其他安卓智能手机厂商,iPhone 16的配置并不占优。目前,大部分安卓旗舰都搭载了12GB,乃至16GB内存。这主要是因为,手机用户有隐私需求,智能手机的AI功能需要更强的端侧算力。

对此,荣耀CEO赵明曾表示,“因需要照顾用户隐私与安全,在未获得用户过去十年工作情况的前提下,云侧大模型无法写出报告,所以真正帮助用户更好管理自己事情的时候还是要靠端侧AI能力。”

由于硬件配置有限,iPhone 16系列很难靠AI技术轻松打开市场。凯基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就曾发布研报称,因仅有8GB内存,iPhone 16系列手机的端侧大语言模型表现难超市场预期。预计2024年下半年iPhone 16出货量将低于2023年下半年的iPhone 15,“短期内不容易看到AI对苹果营收与利润有显著帮助。 ”

总而言之,近年来,iPhone之所以销量萎靡,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创新力匮乏,迟迟难以给消费者带来惊喜,并且还不断涨价,试图攫取iPhone用户的“存量价值”。

然而,当今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并且经济大环境不佳,大部分消费者早已不再“迷信”iPhone,iPhone屡屡涨价,反而提升了国产安卓智能手机的吸引力。

在此背景下,虽然苹果看到了AI技术的想象力,并拉齐了iPhone 16系列手机的AI相关配置。但横向对比来看,相较一众安卓手机厂商,苹果的AI技术并无优势,而iPhone 16系列的AI相关配置也落后安卓手机一个段位。

凡此种种都预示着,iPhone 16系列手机或许依然难逃打折求生的宿命。(张尧)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