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身家160亿女掌门,换牌桌

Lieyun Finance ·  Jun 24 20:46

来源:猎云精选;文/孙媛

时隔两年,海底捞又换帅了。

6月21日晚,海底捞跟特海国际相继发布人事变动公告,前者刚表示苟轶群接过杨利娟的棒,任海底捞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后者就“马不停蹄”宣布,杨利娟已获委任为特海国际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主要负责统筹特海国际的管理和战略发展。

两则任命均自2024年7月1日起生效,意味着杨利娟“无缝”转舵,从海底捞女掌门摇身变成旗下海外业务公司特海国际的新领路人。

于海底捞而言,杨利娟是元老级人物的存在,更在海底捞巨亏40亿“临危”出任CEO后掀开了业绩“逆转”的篇章,不仅让海底捞在2022年实现扭亏为盈,还在2023年交出了净利润近45亿元,同比增长174.6%的答卷。

再到如今接棒特海国际,后者现阶段跟彼时“救火”海底捞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虽然特海国际5月18日成功赴美IPO,实现港股和美股双重上市,但仅一多月时间其美股市值已距离发行当日最高点蒸发近40%,今年一季度财报更是“由盈转亏”,收入、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6.6%、9.7%的表现下,净利润却从上年同期收益的560万美元变成了450万美元的期内亏损。

从杨利娟在海底捞的赫赫战功来看,“转舵”特海国际显然是要在国际市场再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身家160亿女掌门“突然”辞任,另一元老接棒

在海底捞内部,杨利娟堪称铁腕,擅长打硬仗、开疆拓土。

加入海底捞第一年,杨利娟家中曾遭遇债主上门逼债,张勇闻知,直接划出800元帮她解围。当时这个十几岁的杨利娟便喊出,“从此,我就把海底捞当家了,谁要损害公司的利益,我敢跟谁拼命!”

21岁时,杨利娟独立运营海底捞跨区域经营的第一家店,通过一桌一桌地抓顾客,让海底捞在西安市场站稳了脚跟,为走出四川、实现跨区域运营奠定了基础。

强悍的作风让她得以在过去几年间,个人地位火箭般提升。2018年,杨利娟调任为四川海底捞的非执行董事,并以COO的身份和张勇一起敲响海底捞港交所上市的铜锣,由此进入大众视野。

2021年5月,她更是以160亿元的财富进入《2021胡润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前50名,被称为“最牛服务员”。

也就是在这一年,海底捞逆势扩张、罕见出现年度业绩亏损,伴随着海底捞共同创立者非执行董事舒萍和执行董事施永宏辞职,杨利娟等多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张勇的持续放权下,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2022年3月,接过张勇海底捞CEO权杖的杨利娟,更是担任了“救火队员”角色。

为了“拯救”海底捞,杨利娟先是断臂求生,启动“啄木鸟”计划,大量关闭经营不佳门店同时,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经营状况一经改善,她又负责“硬骨头”计划,重开过去关闭的部分餐厅,带领海底捞再次进入扩张轨道。

一套组合拳下,“最牛女服务员”在CEO的位置上,成绩斐然,上任当年,海底捞便以13.73亿元期内利润,强势逆转2021年41.6亿元期内亏损,第二年,又以414.53亿元营收和44.95亿元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分别较2022年同比增长33.6%和174.6%。

在公告中,海底捞以“如今健康发展及可持续增长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杨女士的领导”肯定了杨利娟的成绩。

她曾开拓包括西安、上海等新市场,在当地从零建立起海底捞餐厅的口碑和客群基础,深谙如何凝聚员工及获取顾客的经营哲学,也带着“啄木鸟”和“硬骨头”两大计划让海底捞走出经营困境,且在制度化管理、流程式操作及数字化考核等方面做出深入变革。

但正如2年前“换帅”为了紧急救火,如今再次接棒,亦预示着海底捞快速步入“以稳定与可持续增长为核心”的next level。

事实上,就在前不久召开的海底捞股东大会上,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就曾透露,未来海底捞也会考虑多品类、多层级的发展,目前公司内部做了很多新业态和新品牌尝试,对创新进行弱监管,保证创新有机会落地。

加之海底捞此前3月开放加盟的动作,所有内容都指向了新一轮经营变革,似乎也为如今苟轶群的上任埋下了伏笔。

现年51岁的苟轶群,不仅曾担任海底捞首席财务官、信息技术负责人、供应链及采购管理负责人等多个职位,在被委任为CEO前,还任海底捞副总经理,并负责投资业务。

此外,苟轶群还曾担任海底捞的餐饮供应链子公司蜀海董事长一职,海底捞关联公司、海底捞集团的核心火锅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非执行董事、董事长。

而苟轶群在海底捞火锅产业版图中的重要角色,还从过去穿透到了未来。

海底捞公告中,指出在苟轶群的领导下,海底捞已设立两大核心委员会:创业创新委员会及数字化运营委员会。

其中,创业创新委员会旨在开发新型创新模式与激励机制,引领海底捞未来朝多层级及多品类方向发展,为多元化业务模式奠定基础,推动集团各层面的创新工作。

自海底捞集团在去年从总部层面成立了创新创业办公室后,就在调整创业品牌的策略规划。目前海底捞旗下拥有包括海捞火锅、苗师兄香锅、五谷三餐、焰请烤肉铺子等创业品牌,也有汉舍等非海底捞体系培养的人员来主责经营管理的品牌。2023 年,除海底捞餐厅以外的这些餐厅的营业额同比提高了139.8%。

除了新品牌拓展外,海底捞也推出外摆、露营火锅、泡泡屋、校园火锅、企业火锅等新业态。

而数字化运营委员会则借助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数字技术提升管理效率,为多管店及双管店管理制度等运营模式提供支持。

这些,都为海底捞业绩回升后,转型聚焦精细化管理基本面业务与推动创业创新与数字化发展这一阶段,苟轶群成为执行这一系列措施的领导者铺好了前置条件。“换舵”国际业务,45岁铁娘子再啃“硬骨头”

而“铁娘子”杨利娟,与特海国际也早有渊源。

特海国际在其任命公告中称,杨利娟曾主导了海底捞品牌的出海进程,分別于2012年、2013年在新加坡、美国成功布局,打下集团目前在国际市场的经营基础。

为什么是杨利娟来带头,还是从海外市场当前着实“不尽如人意”谈起。

作为海底捞的海外市场经营主体,特海国际2022年从海底捞分拆并在港交所独立上市。

自2012年在新加坡开设第一家门店以来,截至2024年3月31日,特海在四大洲13个国家拥有119家自营海底捞餐厅,按自营餐厅覆盖的国家数目计,海底捞已成为国际市场中最大的中式餐饮品牌。

在门店的持续扩张下,公司收入规模从2019年的2.33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6.86亿美元,4年复合增速达31%。

但与营收节节攀升不同,直至2023年,特海国际才首次全年度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2526万美元,净利润率为3.7%。对比同期海底捞国内业绩,营收414.53亿元,净利润44.95亿元,净利润率达到了10.8%来看,特海国际2023年度净利润率仅为前者1/3。

而今年一季度财报又再次提示了特海国际的盈利“窘”况:虽有好转,但不够彻底。

2024年第一季度,特海国际营收1.88亿美元,同比增长16.6%,但净利润亏损却达454.5万美元,去年同期为556.2万美元。

虽然对此,公司解释称,是其他货币对美元贬值导致未变现净汇兑损失增加1120万美元,进而导致其他损失增加,但一季度,下滑的还有餐厅顾客人均消费,由上年同期的26.0美元降至24.9美元。

同时,营收增长带来的成本端增长也不容小觑。

其中,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为6280万美元,同比增长16.5%,占收入比例的33.5%,与去年同期持平。员工成本为6360万美元,同比增长19.8%,占收入百分比为33.9%,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上述二者总计占收入比重高达67%,尤其员工成本显著增加引人关注。

而人工、租金成本较高的因素,曾被华西证券研报总结认为,是海底捞海外门店的单店平均收入表现优于国内门店,但海外门店盈利能力弱于国内门店的原因。

除了一季度财报“由盈转亏”外,特海国际IPO后的二级市场表现也不算好看。

5月18日上市首日,特海国际开盘大涨48%,最高报29.7美元,此后股价便逐渐回落。按照今日特海国际17.98美元/股市值来看,已跌破19.56美元/股的发行价,市值较上市首日最高点“蒸发”近40%。

从业绩跟股价来看,承压的特海国际急于“翻身”,这或许才有了杨利娟“无缝衔接”的一幕。

事实上,自香港上市后,特海国际核心管理人员变动较为频繁。2023年3月,周兆呈辞任CEO,由李瑜接任;年底,周兆呈辞去董事长及执行董事职务,由舒萍接替出任董事长和非执行董事。

再到如今,杨利娟出任特海国际CEO,李瑜将继续留任执行董事兼大区经理,为杨利娟提供协助和支持,特海国际一直在寻找能扭转局面的the one。

在特海国际美股招股书中,公司曾表示上市所得款项的70%将用于加强品牌及扩展全球门店网络,结合海底捞指出杨利娟具有开拓精神,能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顾客基础、更加深入开拓新市场来看,杨利娟此番上任目标直指“开疆拓土”。

但除了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外,短期内,特海国际或许更期待杨利娟快速复刻又一个“扭亏”神话。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