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股价接连跑输行业,李宁怎么又掉队了?

讀懂財經 ·  Jun 20 19:46

在国内运动鞋服行业集体喜迎股价回暖的2024年, 李宁 却有些落寞。

年初至今,其它港股三大运动品牌, 361度 涨超23.7%,特步涨了11.9%,安踏涨了6.6%。唯独李宁不合群,跌了12.9%。而且这还是李宁2023年大跌7成,跌幅远超其他竞对的结果。

看业绩表现,李宁跑输行业不亏,2023年李宁不仅营收增速垫底,净利润更是大跌21.6%,是四大运动品牌中净利润唯一下滑的企业。

很多人把李宁的业绩下滑调侃为“以前没钱穿李宁,现在没钱穿李宁”。说白了就是定价提升幅度远超其溢价权。但其他品牌也或多或少存在这个问题。李宁掉队是运动潮流转向、渠道危机爆发等一系列利空 综合 爆发的结果。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优势变小,劣势变大。篮球鞋是李宁的强势品类,但国内篮球运动关注度走低,篮球鞋销量萎缩严重。而在防晒衣、冲锋衣等户外品类的增量市场上,李宁做得不及竞对。

2、渠道危机大于行业。同行改经销为直营后,李宁重心仍是经销。产品动销好时,经销商渠愿意多备货会放大业绩。但货不好卖时,经销商库存就会形成堰塞湖,前期放大的业绩就变成了被透支的业绩,且高企的渠道库存还使李宁出现了“窜货乱价”的问题。

3、管理能力制约天花板。李宁上市20多年,业务多次大起大落,根源在于缺战略定位,业务反复横跳。新尝试不成便被快速否定,然后换CEO,过渡到下一个战略定位,最终使李宁总是出现业务进退失据。

/ 01 /

运动潮流的风向变了

靠着国潮焕发第二春的李宁又掉队了。整个2023年,李宁不仅营收增速垫底,其净利润更是大跌21.6%,是港股四大运动品牌净利润唯一下滑的企业。

很多人将李宁的业绩下滑归结到售价一路上涨后,定价提升幅度远超其溢价权,导致 消费者 望而却步。有这个因素,但不是核心原因,国内品牌定价不都是水涨船高了吗?能让李宁显著跑输行业的直接原因是它的优势品类开始不流行了,新流行的增量市场品类,它又没做好。

篮球鞋是李宁的最大的优势品类,为了抢篮球鞋的市场,李宁花大力气签下了韦德、巴特勒等NBA顶级球星,论签约的球星成色,国内很少有品牌强的过它。钱没有白花,李宁在篮球鞋市场上有极高的市占率,今年1月,李宁篮球鞋市场份额是20.2%,安踏只有6.3%。

但李宁无法预料的是,由于国家队大赛屡次发挥不佳,国内联赛运营存在感越来越弱,篮球在国内关注度开始降低,影响了周边产品销售,篮球鞋也被牵连。根据招商纺服的数据,今年3月份,阿里系平台运动鞋销量同比增长1%,跑步鞋增长2%,唯独篮球鞋同比下跌24%。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023年下半年李宁鞋类营收环比下降21.84%。

篮球鞋高光时刻不在后,户外运动兴起,以防晒衣、冲锋衣、运动文胸、瑜伽裤等代表的户外服饰成为了运动品牌最大的增量市场。

但李宁在新增量市场中并没有存在感,包括迪桑特、科隆在内的户外品牌已经为安踏贡献了约69.5亿元的营收,这一块李宁还是空白。

李宁新品类开拓不佳也不难理解。与安踏的多品牌覆盖不同细分市场不同,李宁坚定地确立“单品牌”战略,用李宁一个品牌同时做大众与高端,同时涉足专业运动与时尚运动。

但问题是用户在细分市场更注重圈层价值,一个什么都覆盖的大众品牌很难在新领域击败专业品牌,获得消费者认可。这就好比lululemon的瑜伽裤做得再出色,也很难在男装领域取得大成就。

流行品类的更迭对李宁已经足够棘手,但它最大的麻烦还不止于此,其渠道危机的解决也刻不容缓。

/ 02 /

渠道危机远超竞对

李宁身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从财报数据看,李宁的库存在行业最健康。2023年,李宁库存周转天数是62天,同期安踏是121天,特步是88天,361度是91天。李宁是同行里的妥妥的尖子生。

但现实的场景却是,李宁的存货危机又几乎是业内最严重的,在去年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李宁高层都已经将库存过剩造成的“窜货乱价”问题搬上了台面。

财报数据与业务现象相悖,是因为李宁和竞对的经营模式的不同。在同行们都在高举DTC大旗,纷纷改经销为直营,而李宁的渠道重心仍然是经销。2023年,李宁DTC直营渠道收入占比只有25%,而安踏已经来到56%。李宁的快速周转正是因为它庞杂的经销网络帮它消化了库存。

在产品动销好的时候,经销模式倒也无可厚非。产品卖得好,经销商也愿意备更多的货,会放大李宁的业绩。但一旦货卖不动了,经销商的库存就会形成堰塞湖,前期放大的业绩到这会就变成了被透支的业绩,同时因为货都压在渠道上,经销商为了回款,也助涨了“窜货乱价”的问题。

现在就到了李宁经销模式还账的时候,由于经销模式占比高,李宁的渠道库存要远高于行业,这使它在行业下行时,要比竞对遇到更大的困难。比如,2023年安踏、特步的库存周转天数环比2023上半年都有向好趋势,但同期李宁增加了近6天,这说明经销商正消耗手里的货,减少了对李宁的进货。李宁23年下半年营收也环比下降3.14%,是近年首次环比下滑。

更严重的问题还是渠道危机正在破坏李宁的价格体系。某些经销商为了快速还款,给到的价格价格比李宁直销渠道和电商还要低,打乱了销售端的价格平衡。例如,一双鞋的官方标价是1500元,而渠道商打折后可能只需700元左右。

这也给李宁埋下了潜在隐患,当消费者对标价减半的商品习以为常,谁还会为商场专柜和旗舰店里的正价商品买单?

眼下虽然整个消费大环境不友好,但其它运动品牌靠直营占比高的优势至少能进退自如的控制库存,避免历史上渠道危机的爆发,但李宁受困经销模式,渠道库存就像个黑盒,它的风险在行业下行期,就显得要比竞对大多了。

/ 03 /

为什么李宁总是起起落落?

李宁上市近20年,发展总是起起落落。

2009年,李宁超过阿迪达斯成为中国市场第二;2018年,搭上了国潮的快车,“中国李宁”爆火,李宁营收首破百亿;三年后,李宁的净利润翻倍,超过了40亿元。而时机弄人,李宁似乎又免不了在巅峰过后急速降落:2010的业绩高光成了2011年低谷的前奏;如今李宁再失速,当初令人兴奋的国潮又成了罪魁祸首。

往事为何一遍遍重演?李宁曾在接受采访时反思过公司在组织管理上的混乱,“在众人眼里,李宁就是一个有病乱投医的主,结果各路神仙齐登场,把这里当成了各种项目、各种理念的试验田”。

说白就是,就是李宁战略摇摆不定,业务总是反复横跳。彷徨的李宁经常陷入一个怪圈:换CEO,同时换掉战略定位,新的尝试不成便被快速否定,然后过渡到下一个。

举个例子,李宁其实是在安踏之前更早尝试多品牌进行高端化升级的国内企业。2008年,李宁花10亿与意大利Lotto签下20年合约。而彼时的安踏正拿着上市募集的7亿港元四处寻找国际品牌标的,FILA还在百丽手中深陷亏损泥潭。

但在价格上率先实现高端的李宁,经销商并不买账,订货数量下跌,再加上奥运后全行业出现库存危机,李宁再次聚焦主品牌并放弃高端化,新CEO甚至明确表示,李宁不会试图与耐克竞争,李宁的目标客户是那些从农村迁入大城市的消费者。

且不说这转向有些矫枉过正,就凡公司发展规律而言,战略、业务调整的成效大多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到的,长期坚守自身定位的企业往往更可能在正确的时机获得回报。即使强如英伟达,也是在坚守游戏显卡20多年后才抓住AI机遇从英特尔的小弟晋升为新股王。

回到李宁,如果当初坚守多品牌和高端化,并没有反复横跳,它与安踏一哥之争的胜负也犹未可知。但如今的结果是,李宁在反复试错后,业务多次陷入了大起大落的怪圈,与安踏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李宁的起起落落也印证了,在行业整体繁荣时期,贝塔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一切皆有可能,但在日益激烈的赛道里,竞争战略的进退失据,则注定了其经营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