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安能物流,砍掉45%分拨中心和15%员工,改革终见成效?

節點財經 ·  Jun 18 09:41

文 / 九才

当一家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且跻身行业头部,却在公司的改革中大动干戈,对包括董事会主席、首席运营官等核心高管进行了调整,这家公司的未来会怎么样?

“港股快运第一股”安能物流就曾面临这样的选择,原董事会主席王拥军、原首席运营官祝建辉先后辞职,为公司改革“让路”,创始“铁三角”崩解。

近日,安能物流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业绩公告,这是其上市以来披露的首份自愿性季报。

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安能物流共实现营业收入23.78亿元,同比增长15.2%;零担货运总量实现288万吨,同比增长21.7%;毛利率达16.1%,创下历史最好水平;经调整净利润2.09亿元,同比增173.9%。

从财报展示的结果看,安能物流在经历了上述管理层的大换血后,似乎已走出亏损转危为安,成功实现扭亏为盈。但是,对于一家已经习惯了某种经营模式的大企业来说,“船大掉头难”,改革一蹴而就的不多。安能物流的未来从此一片坦途,还是仍将经历反复?在这个问题更值得深入探析。

01 十年“铁三角”崩解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节点财经认为先要弄清楚一件事,就是安能物流为什么要对自己“大动干戈”。

对任何一家上市公司来说,换掉做了十年的董事会主席,肯定都是大事。

2023年1月,安能物流发布公告称,因工作重新分配,王拥军辞任董事会主席及执行董事,且不再担任公司授权代表、公司提名委员会主席、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及战略委员会各成员。

走的很彻底。

在王拥军之前,2022年9月,安能物流原首席运营官祝建辉辞任,也仅保留了一个顾问的身份。

回看当初,2021年“双十一”当天登陆港股时,王拥军、秦兴华、祝建辉还被称为安能物流“铁三角”。其中,王拥军自2012年1月起担任董事长,负责集团的整体战略发展、企业管治及管理;祝建辉自同年5月获委任为首席运营官,负责集团的整体战略规划及业务营运总体管理和执行。

创始“铁三角”一下走了两个,这个级别的大动作,往往意味着公司要在战略层面进行深度调整,而资本的反应向来最为灵敏。

2023年1月10日,王拥军辞职公告发布当天,安能物流盘中股价高涨,一度涨超10%,创下2022年3月初以来的新高。

显而易见,资本市场很希望看到这个结果。而“铁三角”三去其二的结果,背后就是资本在推动。节点财经之所以这么肯定,因为在祝建辉离开后不久,安能物流管理层股东就不再为单一最大股东组别,持股24.60%的大钲资本成为公司最大股东。

随着王拥军辞职,大钲资本合伙人陈伟豪走到台前,和秦兴华一同担任董事会联席主席,一切不言自明。

所以,安能物流的改革,大钲资本为代表的资本方算得上是核心主导力量之一。而资本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可以看一下安能物流此前的股票走势。

2021年上市伊始,安能物流的发行价为13.88港元/股,此后便直接破发一路下跌。到了2022年11月,其股价最低曾跌至1.82港元/股,跌幅超过95%。

面对这种“惨不忍睹”的状况,安能物流股东们的脸色应该不会太好看,而这也构成了安能物流改革的第一层原因。但节点财经认为,在股价下跌的背后,还有一层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安能物流所在的国内零担快运赛道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面对行业转向,置身其中的企业如果不能及时应变,等待它的只能是被淘汰。这一点已经被无数案例证明,即便是行业头部也不能高枕无忧。节点财经甚至认为,越是头部公司,在大环境的改变中受限于“船大掉头难”,危险系数反而可能更高。

那么,零担快运业在发生什么改变?

先普及一下,所谓“零担快运”,业内普遍认为,当一批货物的重量或容积不满一辆货车时,可与其他几批甚至上百批货物共用一辆货车装运,就叫零担快运。通俗来说,零担快运行业,就是可以像快递一样以网络化方式运输的、超过10kg以上货物的市场。

零担快运的变化趋势,决定了安能物流的改革走向。

02 改革,不行也得行

其实,相比消费者日常接触较多的“快递”行业,大部分人对于零担快运并不太熟悉。这个行业的重要性一点不亚于快递,目前中国供应链体系的流通、商业企业之间的连接及末端消费者的便利生活,都基于零担快运网络这个基础。

这里可以先看一下其市场规模和发展阶段。

据艾瑞咨询研报显示,2022年,零担快运市场在中国公路运输中占比超过30%,市场规模约1.62万亿,预计2027年可进一步上升至1.80万亿元。

万亿的市场规模,体量不可谓不大,据节点财经观察发现,国内零担快运行业长期处于“小弱散”的状态。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因为市场需求分散,价格敏感型客群多;另一方面,供给端企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随着近年来资本的入场,整个行业也正面临转向。

据麦肯锡发布的《2023零担物流行业洞察报告》显示,国内零担市场正面临结构性的转型升级,正大步迈入存量市场“整合期”。其中,成熟度最高的全网快运是唯一可能跑出500亿级龙头的赛道。

其实,据节点财经了解,零担快运市场的发展落后于快递市场,目前其成熟度大致相当于快递行业十年前的水平。安能物流作为国内零担快运头部企业,2010年才成立,晚于顺丰和“四通一达”。

而且,此前几年,快运行业模式还处于资本打天下的阶段,拼的是货量,玩的是快速跑马圈地,核心就是“拼烧钱”,看谁的融资规模和融资速度跟得上。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整个行业普遍亏损。

这一点,我们看安能物流2018年至2023年的业绩就可以看出端倪,除了2020年和2023年,其它年度全部都是亏损。2018年和2021年的亏损甚至都超过了20亿元。

目前,这种模式已经难以持续。零担快运正在从早期的追求规模向追求利润转变。这不仅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当前经济环境变化后,必然进行的整合。

从国内来看,在当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指导下,整体经济形态需要一个高质量、全国性、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物流体系。而从外部来说,全球经济不稳,也在倒逼行业转型。

2023年,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全年均值为48.5%,较2022年下降3.3个百分点。这种情况下,全球物流货量增长疲软,整个物流行业的日子都不好过。

降本增效,追求“品质和利润”正在成为零担快运行业的新共识。

当然,在节点财经看来,当前,这一共识放在绝大多数行业也都适用。而具体到快运行业,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首先,在国家政策层面,降低物流成本已经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更高层面上,对快运行业提出了要求,意在引导物流企业追求更高的效率、质量和利润空间,而非简单的降低服务价格。

而且,零担快运市场服务的主要是B2B客户,作为企业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肩负的使命更为重要,转型在政策层面已成为必然。

其次,回到行业自身,在内卷加剧的情况下,谁能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增厚利润,谁才有底气成为最后的赢家。

更进一步来看,内卷之下,更需要物流服务具备全局优化的能力,这促使快递企业纷纷跨界进入快运市场,发展综合物流。而且,网络货运等数字化平台企业,也在重构货运物流生态,加剧了快运市场的竞争。

京东拿下德邦、极兔通过汇森速运收购壹米滴答……这种情况下,安能快运等传统快运企业的危机感与日俱增,转型成为必然。不只安能,德邦、百世、壹米等头部同行都在降本增效,竞争进入更深层次。

安能物流能够杀出重围,在内卷中脱颖而出吗?

03 初见成效,难言放松

从目前发布的业绩看,安能物流似乎已经找到了摆脱亏损窘境的成功之路。

除了本文开头提到的今年一季度财报,2023年报安能物流的表现也不错,总营收为99.17亿元,同比增长6.2%;毛利大增73.6%,达到12.68亿元;净利润从2022年同期亏损2.18亿元变为盈利4.07亿元。

安能物流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节点财经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在于其在组织结构上的调整。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改人,组织结构的调整几乎是一切改革的前提。安能创始“铁三角”三去其二背后,其实也是这个逻辑。调整之后,原来数万人的多层级组织架构,精简为扁平化的两级结构,决策权被大幅度下放到营运区,并确定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与激励框架。

其次,组织结构调整之后,业务结构的跟进奠定了安能物流盈利的基础。

在快运行业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规律,货物的单位重量越重,其利润率往往越低。但是,此前在“烧钱”追求大规模的指导下,多数网点的核心驱动力是搞货,重量越大反而越受欢迎。只有转换业务结构的目标,从规模转向利润,才有可能改变基层网点的原动力。

在节点财经看来,只有公司的目标和基层网点的利益一致,才有可能实现长期稳定的盈利。而从目前来看,安能物流的业务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2023年,其票均重量由106kg降至93kg,利润率更高的迷你小票及小票零担的货量分别增长9.1%和2.4%。

最后,组织结构和业务结构调整之外,安能物流在精细化运营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其实,从粗放型的“烧钱”模式向“利润品质”模式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拼的就是企业精细化运营的能力。

2023年,安能物流的分拨中心数量从2020年底的147个减少至81个,大幅减少66个,降幅约45%。伴随这一趋势,安能物流的员工人数也出现明显下降,从2020年底的3709人降至2023年底的3142人,降幅超15%。

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拉直线路,减少中转次数与中转时长,提升场地的利用效率与全程时效,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装卸次数,从而降低成本与破损。当然,员工人数的减少,也在无形中减轻了人力成本的压力。

总体来说,目前,快运行业基本形成以安能物流、壹米滴答、百世快运、中通快运、顺丰快运、德邦快运等网络为主的头部格局。节点财经认为,未来三到五年,快运行业的集中度可能将进一步上升。如果说以前追求规模是拼外功,未来拼的就是内功。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财报的短期盈利并不足以说明,安能物流的改革就成功了。2020年其也曾盈利,但并没有持续下来。而相比过往动辄超20亿的亏损,2023年的盈利水平还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对比有着阿里、京东、拼多多、顺丰等巨头背景的对手,安能物流的优势并不明显。未来不仅要拼规模,更要拼运营,拼数智驱动力,安能物流的考验仍在路上。

快运,进入高手过招的时代,谁也松懈不得。

原文标题 : 安能物流,砍掉45%分拨中心和15%员工,改革终见成效?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