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拼多多追上阿里?最焦虑的是京东

TMTPost News ·  May 27 09:25

文|定焦,作者 | 金玙璠,编辑 | 魏佳

电商圈再次上演新王换旧王的大戏。

5月22日,拼多多的市值再度超越阿里巴巴,成为美股市值最高的中概股公司。原因是,拼多多当天公布了一份不错的季度财报。

截至发稿,拼多多市值涨至2188亿美元,超过阿里的1965亿美元;京东的市值为462亿美元,拼多多的市值相当于4.7个京东。

市值反映的是投资者预期,拼多多的市值站到了中国电商第一位,说明投资者认为这是家值得被看好的公司。不过,要判断一家电商公司的市场地位和未来的发展空间,GMV、活跃用户以及收入、费用及利润这几个数据更有现实意义。

对比阿里巴巴、京东和拼多多三家电商巨头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其中阿里为2024财年第四财季,对应自然年2024年1-3月),「定焦」得出了一些结论:论营收,京东>阿里>拼多多,京东相当于3个拼多多、阿里约等于2.5个拼多多;看利润,拼多多>阿里>京东,京东的利润不到阿里的四成、拼多多的三成;三家不再披露最新GMV和活跃用户数,但结合过往数据和研报推断,都为阿里>拼多多>京东;对比国内电商业务的平台收入,阿里还是老大,拼多多排名第二,京东退居第三;在费用方面,阿里最敢花,京东最能省;在人效方面,拼多多最夸张,相当于京东的7倍、阿里的3倍。阿里稳住了,拼多多最赚钱

先看总营收,京东、阿里、拼多多三家依次为2600亿元、2219亿元、868亿元。京东约等于3个拼多多,阿里约等于2.5个拼多多。对比同比增速,京东、阿里因为基数较高涨势缓慢,拼多多仍排在第一,照此趋势下去,它与阿里、京东的差距会日益缩小。

再看利润规模,拼多多、阿里、京东三家的调整后净利润依次为306亿元、244亿元、89亿元。

这一数据过去是阿里最高,现在,它和拼多多重新排位了。拼多多成了最赚钱的电商企业,本季度平均每天净利润3个多亿。作为重资产型电商平台,京东的利润水平一直偏低。

当电商竞争加剧、用户数量增长缓慢,为了抢到更多用户和订单,“猫狗拼”不得不重启价格战。这样的竞争环境下,GMV(成交总额)和活跃用户数更值得关注。因为三家都不再公布最新数据,我们找到了一些数据作为参考。

先看GMV:阿里2022财年(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12个月)共产生GMV 8.32万亿;根据京东2021年、2022年披露的GMV增幅(分别同比增加26.2%、5.6%)推算,其2021年、2022年的GMV分别为3.29万亿、3.46万亿;拼多多2021年的GMV为2.44万亿;

对比2021年的交易规模,阿里是京东的2.5倍、拼多多的3.4倍。

根据中金公司研报中电商平台的GMV增速和格局变化,「定焦」计算出三家2023年的GMV体量大致为,阿里8万亿、拼多多3.7万亿、京东3.6万亿。

与两年前对比,三家差距在缩小,阿里的交易规模仍然排第一,拼多多反超京东。

再看活跃用户数:阿里2022财年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13.1亿,其中超过10亿来自中国市场,3.05亿来自海外;京东未公布2022年数据,但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其活跃用户数量为5.883亿;拼多多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年活跃买家数为8.819亿。

如果照此势头,活跃用户数和GMV的对比结果一致,都是阿里第一、拼多多第二、京东第三。

综合分析,阿里的GMV、活跃用户数依然是老大;拼多多的利润规模后来居上;京东营收最高,但利润、GMV和活跃用户数几个指标都逊于对手。聚焦电商:阿里淘天回暖,京东增速回归

简单对比阿里、京东、拼多多整体的财务数据,还不能客观反映它们的电商业务。

一方面是因为创造营收的业务盘不一样。拼多多只有电商一个赛道,主要是拼多多主站和跨境电商Temu两个板块。阿里、京东除了电商,还有更庞大的版图,阿里有淘天、云智能、阿里国际、菜鸟、本地生活、大文娱和其他共七个板块;京东营收由零售、物流与其他服务构成。

另一方面,阿里和拼多多是平台型电商,以电商服务平台收入为主。阿里有一小部分是自营业务,包括天猫超市、高鑫、盒马、阿里健康。拼多多主要是电商和买菜,自营比例最小。而京东走的是赚差价的零售模式,以自营电商为主,自营电商卖货形成的GMV都算作营收,这也是为什么它的整体营收最高。

对比三家国内电商业务的平台收入(包括广告和佣金收入),更能说明问题。

拼多多本季度还是没有单独公布Temu的收入,只是披露了广告收入425亿元;佣金(即交易服务)收入444亿元,同比增长327%。因为拼多多把Temu的收入计入佣金收入,关注Temu的投资人王杰判断,佣金三倍的同比增速,主要是Temu收入上涨带动的。

华创证券在今年5月的一份研报中判断,今年Q1,Temu与多多买菜合计贡献323亿佣金收入。以此估算,拼多多主站收入(包括广告和佣金收入)在546亿元左右。

横向对比,本季度,淘天CMR客户管理收入(佣金和广告收入)收入636亿元;京东佣金和广告业务收入(即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193亿元。

以此推算,单看电商,阿里依然是老大;拼多多和阿里平台收入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其主站收入已经接近淘天客户管理收入的86%;京东平台收入的体量最小。

论增长情况,拼多多主站超过阿里淘天和京东商城。

拼多多反映主站增长情况的广告收入,本季同比增速达56%。

淘天的客户管理收入只增长了5%,这与平台降低对商家的收费有关,最终,淘天调整后的EBITA利润(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降到385亿元,同比下滑了1%。

不过,对比上一季,淘天的客户管理收入有明显提速,再加上,淘天的GMV(剔出未支付订单)和订单量都做到了两位数的增长,说明淘天业务正走出低迷。

京东佣金和广告业务收入的同比增速只有1%,相比上个季度的下滑4%有所回暖,但也说明,京东的3P(第三方)商家生态还没到收获期。去年以来,京东引入更多3P商家,为新商家免佣,部分品类降佣,希望拉动3P的GMV及广告收入增长。

总的来看,三家国内电商业务的平台收入表现是,拼多多主站成长最快,阿里淘天回暖,京东增速回归。京东最能省钱,拼多多人效最高

过去一年,阿里、京东、拼多多打得不可开交,广告与补贴齐飞,公司内部又疯狂降本增效,谁最敢花钱,谁最抠门,谁的人效最高,我们不妨从本季财报中找找答案。

从剔出股权激励的费用来看,阿里、京东和拼多多一致是对外适当花、对内拼命省。

电商平台的对外支出主要是可以促进增长的营销推广和履约费用。

阿里在营销上花钱最多,本季度比去年同期多花了40亿元;

拼多多也拿出了更多钱花在营销上,比去年同期多花了70亿,王杰对「定焦」分析,主要花在Temu上,本季度拼多多主站的营销费用是下滑的;

京东在补贴之外,年初还赞助了春晚,但营销费用只有另外两家的三到四成;另外,京东的履约费用为168亿,同比增幅9%,不过,考虑到它高于京东商城收入7%的增速,说明京东商城单量的增速高于收入增速,侧面反映出,即便是以补贴换增长,也并不容易。

在内部的管理、研发费用上,京东最省钱,两项费用共砍了1亿多;阿里这两项费用花钱最多,但本季度也开始节省了,两项费用加起来的收入占比略有下滑;只有拼多多小有上涨,两项费用共增加6亿元。

对内拼命降本的背后,是电商三巨头都在追求更高人效。

最夸张的要数拼多多,2022年9月上线Temu后,员工增加得不多,营收增幅却更快了。2022年,拼多多用1.3万员工,做到了1306亿元营收,单个员工一年撑起千万收入;2023年员工增加到1.7万人,创收2476亿元,单个员工一年至少撑起1450万元收入。

2023年,京东用51.7万员工实现收入10847亿元,单位员工营收210万元;2024财年,阿里用20.5万员工(截至2024年3月)创造9412亿元收入,单个员工一年创造460万元收入。

对比单位员工营收,拼多多的人效是京东的7倍、阿里的3倍。2024年电商三巨头往哪卷?

猫狗拼三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当前业务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有必要站在更高的视角去看电商三巨头。电商行业资深从业者李瑞对「定焦」分析,发展不到10年的拼多多,势能仍在,还可以凭借流量分配机制、提升运营效率,来提高市场份额。

但发展超过20年的阿里、京东,增长尤其不易,因而两家不惜利润承压,也要加大投入换取增长。

进入2024年,在行业增量减少、消费理性化的背景下,猫狗拼谁也不能“躺平”,而是抓住自认为最有希望的业务,再次进入投入期。

和2015年前后做重资产不同,阿里进入2024年,一条主线是做轻资产,继续收缩重资产的自营业务,边缘化低质量业务,另一条主线是重点业务加大投入。

阿里的三大重点业务是淘天、国际数字商业和阿里云。三线同时加大投入,换来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也没能避免对利润的进一步侵蚀。

其中增速最快的国际数字商业,收入体量超过了阿里云;尽管阿里云本季度核心产品大降价,但仍保持了连续十四个季度的盈利,而且,在放弃私有、混合云后,公有云的产品收入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京东接下来的两个重点是发展毛利更高的3P业务、建设低价心智。

尽管京东大张旗鼓地搞了一年百亿补贴,但变化不大,换来的增长不明显,也没有伤及利润。

低价策略倒是让京东的3P业务更紧迫了。京东自营很难做到与竞争对手一个价格,因此更要扩容第三方商家,让第三方商家帮京东建立低价心智。

京东本季度的毛利率意外提升到15.3%,说明3P业务占比有所上升,不过,重点发展3P业务,就意味着把流量向中小商家倾斜,在李瑞看来,京东和阿里面临一样的问题,短期内,电商业务的利润压力会比较大。

Temu无疑是拼多多最被给予厚望的业务,近期市场给拼多多的成长性估值,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看好Temu。

Temu本身资产不轻,不是高毛利业务,目前主要是全托管、半托管模式,加价率较低。王杰表示,Temu现在的任务是增收减亏,以更快的速度做到盈亏平衡。

除美国市场之外,Temu还在开发欧洲、日韩等区域,同时,为了减少亏损,极力控制营销、补贴、履约等各种费用。

中金公司在今年5月的一份研报中推测,今年Q1,Temu收入302亿元,经营亏损收窄到了14亿元。

过去一年,阿里、京东陷入低价“厮杀”,看似活得最轻松的是拼多多。不过,进入2024年,事态正在起变化,当阿里、京东走出架构调整的影响后,以更积极的姿态加入本土市场的份额守卫战,或是出海电商的圈地战,体量尚有较大差距的拼多多,恐怕要面临前有未有的挑战。

是阿里守擂成功,还是拼多多成为新王,或是京东逆袭成功?用不了一年,答案或许就将揭晓。

*应受访者要求,王杰、李瑞为化名。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