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车圈营销战:做雷军,还是做自己?|钛度车库

TMTPost News ·  May 24 11:50

长城汽车董事长 魏建军

近段时间以来,前有雷军、周鸿祎在北京车展上大肆收割流量,后有广汽集团众高管集体亮相社交媒体,整个2024上半年仿佛比过去十年的造车圈都要热闹。

积极拥抱者有之、冷静旁观者有之、难寻方向者亦有之,就在一片舆论的喧嚣声中,逐渐“饭圈化”的营销模式,也让众多车企大佬心中,不禁感到有些五味杂陈。

魏建军怒斥哈弗H6营销乏力

而如果说,现阶段哪家车企的“心声”最为精彩,或许可以先从魏建军以及他的长城汽车说起。

毕竟今年,长城汽车的转变,就是从直播开始的。

3月26日,60岁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首次更新了已经注册许久的个人微博,开始分享工作日常。4月15日,魏建军首次开启直播,亲身测试长城汽车全场景NOA(领航辅助驾驶技术)。4月18日,魏建军现身抖音平台,与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连线互动。

紧接着,5月10日,长城汽车在总部保定召开2024年股东大会。这次不仅长城汽车高管悉数到场,甚至连股东大会实况都整个搬进直播间了。

在会上,魏建军也再次强调了管理层走向台前的必要性。然而,经过上述连番“折腾”过后,到底收效如何?

日前,长城汽车CGO李瑞峰发文称:“魏总再次痛批哈弗H6的营销工作,痛批我们完全不懂营销,完全没有用户思维,用户关注什么全然不知。干了这么多年,如果还是老一套,花钱就是浪费,结局就是白干!”

魏建军的这番发言自然不是无的放矢,作为曾经连续108个月,在中国SUV市场蝉联销量冠军的哈弗H6。如今,月均销量已跌至不足1万辆,排名也在20名开外。

虽然长城汽车在今年北京车展上推出了第四代哈弗H6,试图通过产品升级来重振销量。但在魏建军看来,尽管哈弗H6在技术上不断进步,但产品卖点并没有被有效传递给消费者,营销策略未能突出这些技术优势,导致市场感知不足。

而哈弗H6的营销水平,也很大程度上暴露了长城汽车整个营销团队的短板。

其实最近不论是媒体还是网友,都看到了长城汽车传播方面的改变。魏建军化身大IP,带着长城整个营销体系在往前走。但问题是,似乎只有魏建军一个人在“往前走”。

“但说实话,团队没有跟上。”这是李瑞峰对于长城汽车现有营销思路的反思,也是魏建军此番“发怒”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在此之前,魏建军就曾在多个场合表示,长城汽车在产品推广和消费者沟通方面亟需改进其营销战略,更好地与目标客户群体对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恢复地位。

而这次,魏建军也明显有些“上头”了。在他看来,改变是必须的,如果不知道方向方法,那就向优秀企业对标学习,优秀经验拿来主义,哪怕是僵化的、跟随的、硬来的改变也要做起来。

可以看出,面对业内飞速迭代的营销玩法,魏建军的态度无疑是比较激进的,不管好不好,先跟了再说。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老板和领导层全部走向台前,却也不是什么针对销量的万能灵药。

毕竟,单从哈弗H6的问题来看,尽管有着先进的2.0T发动机、9DCT变速箱以及备受赞誉的Hi4安全体系。但新一代车型先期仍只有传统燃油版本车型,甚至混动车型的市场投放还需要时间,这无形中也使得新一代产品错过了抢占新能源市场的最佳时期。

另外,从产品线投放来看,仅仅是紧凑型SUV这一定位,长城就拉出了近十款不同车型。车型差异点过小与过于“前卫”的命名,最终反而让用户产生困惑,不利于形成固定的品牌定位和市场传达。

而到底是多生孩子好打架,还是上演兄弟阋墙的戏码,相信也不用过多赘述,H6就是最好的例子。

此番,魏建军的痛批不仅暴露出了内部营销体系的问题,更是反映出这家传统自主品牌在转型期的焦虑与思考。

或许,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车市,想要重新焕发H6的神车光芒,长城汽车需要改变的不止是营销。

羡慕不来的“雷氏营销”

当“车圈新贵”雷军高调逛展以及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爬上车顶客串车模的照片、视频在朋友圈不断刷屏,“风头”甚至盖过了北京车展的车型本身时。也许,那时很多人就深刻地感觉到了,如今国内车市的重心已经开始加速向流量时代所靠拢。

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就曾在去年的一场续航直播测试中表示:“所有CEO都应该亲自直播做续航测试。”

如今,这直播的“盛世”诚如他所愿。人们猝不及防地发现,越来越多的车企老板从幕后走向台前,他们涌进直播间、现身微博与抖音,活跃在大众视野之中。

从司空见惯的发布会会场,到互动性拉满的开放直播间;从单向的广告投放,到双向的互动交流,新的营销方式正在推动整个行业的风向转变。

而当一众车企一把手亲自下场抓营销业务之后,或许就连他们自己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感知到流量的力量。

三个半小时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2700万、账号新增36万粉丝...

这是前些天,雷军在第三方统计口径下,创下的直播数据。一系列令人眼红的数据表现,轻松达成了令别人望尘莫及的营销效果。

“不要和雷军比营销,我们比不过他。”刘强东十年前的发言,如今似乎正中各大车企领导人的“眉心”

然而,看似只是一场简简单单的城市领航NOA功能展示,背后却是雷军多年不辍的“人设”维护。在初代互联网大佬们逐渐隐退江湖之际,雷军却始终活跃在新媒体一线,其抖音视频产量更是每日平均两条。

也正因如此,短短半年之间,雷军向传统造车行业展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顶流”。

诚然,相比于网红直播,代表企业形象的高管亲自下场直播显然更具说服力。但自从国内这一代自主品牌头部车企全面进入体系化发展,其创始人或者说领导者已经很久没有站在公众的视野之前了。

从逻辑上说,过去的造车圈和消费者之间的疏离感,本质并非出于各家掌舵人的喜好,更多的还是基于制造体系为核心的产业特点。而这样的态势也保持了多年,直到以蔚小理、余承东、雷军为代表的互联网造车介入,一夕之间仿佛一切都不同了。

这时候看到别人收割流量,再想要“追赶”,就显得格外困难了。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就是,雷军这样的超级企业家IP,在近几年的汽车圈恐怕难以复制。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除了雷军本人的流量效应难以重现之外,小米汽车的营销策略也的确领先传统车企“一个版本”。

看似没有什么新奇的营销手段,组合起来,尤其是放在雷军和小米的身上偏偏就能大放异彩。这背后也离不开小米营销团队的支持,首先得是老板懂传播,也懂用户和公共情绪,其次就是团队有丰富的操盘经验,二者缺一不可。

在这一点上,传统车企的营销团队就缺乏相应经验,尤其是在有“领导牵头”的双重压力之下,更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次,魏建军痛批的“营销跟不上”,也大多是基于此而言。

从“自卖自夸”式的填鸭式传播,进化到与用户更深层次的互动,从而输出产品卖点,给足用户下单的理由。或许,这才是现阶段,传统车企在营销端首先需要借鉴与模仿的地方。

流量也不等于销量

如果从传播的角度来说,“雷氏营销”不仅给小米汽车带来了泼天的流量,更是给了众多车企带来了一些来自新时代营销体系的震撼。

但归根结底,流量不过是车企营销和打响技术牌的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转化销量。

当小米汽车迈过10000辆交付节点之后,北京车展上“一红一绿”两道身影(360创始人周鸿祎、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中的另一位,却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局面。

而周鸿祎的“心病”无非就是哪吒汽车在业绩表现上持续性低迷。身为哪吒汽车背后的重要股东,360对合众汽车的大手笔投资并未等来想要的回报,反倒拖累了整体业绩。

因此,周鸿祎也不得不督促哪吒汽车,多在营销和产品策划上面下功夫。

一边是经营业绩上的力不从心,一边又是背后投资人的步步紧逼,哪吒汽车CEO张勇想必此刻,对于新时代的营销方式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毕竟,传统车企出身的他,更擅长的是销售。若是畅谈产品和技术,他可以高谈阔论。但要讲新式营销思路,拿捏消费者内心诉求,就明显非他所长。

事实证明,车企老板集体奔赴“营销秀场”,看似可以帮助品牌大肆收割流量,还能节省“几个亿”的传播费用。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要看个人“体质”,能否打造成网红IP还得因地制宜。

直播截图:周鸿祎公开喊话张勇

对于雷军或者说小米汽车引发的流量热潮,似乎也让一众车企高管们开始思考,到底该如何应对这波流量效应,以及要如何向雷军学习?

在三大汽车央企中,长安汽车是最积极拥抱流量的一家。在此前的北京车展上,年近六旬的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就在现场开启了首次车展直播。在朱华荣看来,今年是营销最大变革的一年,企业必须转变思路,在传播上要创新,要用流量来提升长安的竞争力,而流量是未来企业领导人的领导力之一。

而对于该问题,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则向钛媒体App表示,这是长城汽车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传播来说,长城汽车会积极拥抱这场营销变革,去努力地让自己发生变化。但他同时也指出,不是一整个企业都会变成这样,造车还是会坚持产品为王的理念。

而与他有着类似见解的还有岚图汽车CEO卢放,在他看来,“现在大家从关注明星到关注企业家,我认为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企业家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增值,而不是简单的价值流转。”

但同时,卢放也指出,在当前这种流量经济的情况下,从汽车工业长期发展角度来看,流量不应该被资本裹挟,而是要把真正对产品认知好或坏的事情让社会评价,让用户评价。

诚如上述两位有着传统车企造车背景的高管所言,其实业内也不乏专业人士对此感到担心。如果长此以往,会让造车这件严谨且需要保持耐心的事偏离主航道。追求流量无可厚非,但回归产品本身、关注技术趋势,才是造车人的“正事”。

过去一周,广汽集团多位高管密集开通个人新媒体账号,并亲自出镜。对此,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高调表示,现在上视频号、微博、抖音等,都能看到我们自己上场了。我们会在品牌力、营销力、服务力、产品力等方面优化,同时提升盈利能力。

然而,同样是面对大老板的“带头冲锋”,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支持的同时,却也显得理智了很多。其在股东大会上提到雷军及小米汽车并表示:“雷军在短期内吸引了很多的粉丝和关注,老实说我们是做不到的。(在部分营销场景)我们有先天的不足。”

“但同时我们也有优势,例如国企的平台、运营的机制。我们要发挥平台的优势,扬长避短。”换言之,在冯兴亚看来,与其盲目跟风,还不如且行且看,抓紧自身优势才是存活下去的根本。

从这一点来说,这些年,在汽车圈惯以营销见长的“蔚小理”,面对华为、小米的强势入场,也开始打起了“技术牌”。李斌曾刻意强调说,“用户还是因为产品买你的车,不是因为流量买你的车,这个还是要回归产品和服务的本质。”

而理想汽车产品线总裁刘杰也在车展期间表示,如果被所谓的流量竞争的不安全感牵着走,就容易忽略用户价值,这需要取舍,“一家造车新势力如何跟一家手机企业卷流量?没法卷的,我们还是得做好自己。”

其实,不管是对于流量的争夺,还是各种大张旗鼓的战略合作,本质上不过是新能源浪潮下的多元竞争形态。而汽车制造业的核心,终究还是要回归到技术与产品本身。

或许,国内的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开始进入到了极为惨烈的淘汰赛阶段。对于整个汽车产业来说,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固然重要,但毕竟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才能够看到回报。

相比较之下,营销上的成功则显得收效极快。因此,也无怪朱华荣、尹同跃、魏建军等传统汽车行业的领军人物也开始积极“拥抱新媒体”,甚至显得有些“过于迫切”。

从生产制造到市场推广,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全方位的变革。而在其中,李想、余承东、雷军等这些深耕过互联网时代的车企领导人,毫无疑问成为了这一变革的引领者。

如果将目光拉长,抛却流量营销的浮华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汽车和汽车技术本身,才是造车圈永恒不变的底色。正如一众车企大佬所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技术的深度与广度,才是决定车企之间决胜的关键所在。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常笑,编辑|张敏)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