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青年科学家杜鹏走进中国科学技术馆 揭秘跨物种基因工程的奇妙应用

新浪科技 ·  May 16 11:27

5月14日,由未来论坛联合中国科学技术馆共同策划推出的“同上一堂科学课”主题活动暨青年科学家科技前沿课:《揭秘跨物种基因工程:未来科技的魔法棒与奇妙应用》,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办。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23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生命科学研究员杜鹏,与百余名优秀青少年共话科学魅力,聚焦前沿科学领域,引领青少年探索生命奥秘。

杜鹏:揭秘跨物种基因工程,展望肿瘤治疗新思路

本次活动中,杜鹏教授以《揭秘跨物种基因工程:未来科技的魔法棒与奇妙应用》为题,围绕“青霉素的发现”、“基因编辑技术”以及“跨物种基因治疗”等话题,为青少年们带来科学讲座。

杜鹏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求学与科研经历,强调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并激励青少年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努力拓宽视野。

他以青霉素为例,介绍了基因工程技术的灵感来源。他指出,1929年弗莱明对抗生素的发现,即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让人类基本解决了流感、肺结核、胃肠道感染等细菌感染疾病,人类寿命实现了一次极大飞跃。他表示,虽然青霉素本身并不属于基因工程学范畴,但这一针对化学小分子的研究,展示了人类通过改造生物体来产生有用化合物的可能性,推动了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杜鹏教授介绍,科学家们基于细菌的一种天然防御机制——CRISPR-Cas9,开发出了对基因组DNA人为高效编辑的方法。近年来,科学家们不仅将这一技术应用在人类肿瘤、眼部疾病、血液病、T细胞改造等的相关疾病治疗中,同时,这一技术也应用于动物与植物的品种改良当中。

肿瘤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也是人类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杜鹏教授介绍了自己团队利用跨物种基因工程的思路,通过植物免疫蛋白RDR1,首次开发了对肿瘤细胞中普遍存在的有缺陷的miRNA的编辑和修复技术,恢复了miRNA的整体表达水平,从而实现了对多种不同肿瘤细胞生长的广谱抑制。该技术在动物原有免疫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分子水平免疫,开发了肿瘤治疗的新策略和新思路,有望最终开发一款广谱低毒的原创抗肿瘤药物。

科学家对话青少年:永葆好奇 用科学点燃青春

活动现场,青少年们围绕围绕“AI与跨物种基因工程技术的结合” 、“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治疗上的广泛性”、“基因编辑与濒危动物保护”等问题,与杜鹏教授展开交流。

杜鹏教授表示,AI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类整理数据,并可能在未来10年间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然而,他也指出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强调了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工具。

与此同时,杜鹏教授也指出,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是疾病治疗,且广泛使用性很强,包括已经在美国获批的镰刀细胞贫血病的治疗案例,以及正被尝试应用于治疗血液疾病、眼部疾病、遗传病以及耳聋等多种病症。

另外针对基因编辑与濒危动物保护的问题,杜鹏教授提到,基因编辑不是拯救濒危动物的有效策略,动物克隆技术才是。然而克隆技术在实际运用时需要考虑动物的特性和限制。以大熊猫为例,由于其生育能力较弱,使用克隆技术进行繁殖面临困难,难以提高生殖效率。

在活动期间,青少年们通过观看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的纪录片,深入了解这些科学家的生活轨迹、卓越的科研成就以及他们在科学领域所做出的划时代贡献。

为鼓励年轻学子的科学热情和探索精神,杜鹏教授向青少年代表们赠送了《“未来”科学家 : 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访谈实录》系列书籍,以此激励他们培养科学的思考方式,并始终保持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