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阳光电源:用“小业务”成就光伏新王

ARFGC Finance ·  May 15 17:33

(原标题:阳光电源:用“小业务”成就光伏新王)

导语:当大多数光伏企业还在豪赌技术路线时,阳光电源一直在挖掘新应用场景,持续投入充电桩、电控、水面光伏、智能运维等巨头看不上的“小业务”,逐步打造出“光风储电氢”新能源一体化平台。

01 问鼎“一哥”

令人意想不到,一个辅材公司,市值能超越隆基(601012.SH),成为“光伏茅”新王。

从$阳光电源(SZ300274)$2023年年报以及2024年一季报数字看,收入几乎全面增长,盈利结构显著改善,在手订单充足。

第一季度末合同负债81.8亿,同比增长109%,环比增长25%,更是创历史新高。

数字背后,主业逆变器和交流器的作用不可或缺。然而,能成为“光伏茅”,逆变器的故事,当然远远不够讲。

早在2023年三季度,阳光电源已是为数不多能够实现环比增长、业绩连续超出市场预期的光伏企业。

但一部分机构投资者,认为阳光电源逆变器超过15%的净利率,是产能错配的短暂利好,对其能否持续,仍抱持谨慎态度。

在机构圈,甚至传出过“阳光电源利润暴跌”的悲观预测。

毕竟,这一数字高于锂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而逆变器的技术壁垒并不及锂电池高。再加上逆变器玩家众多,下游电站也会扶植其对手,避免阳光电源一家独大。

直到2023年底,阳光电源展示了“光风储电氢横向一体化”的新故事,才获得了投资者认可,继而问鼎“光伏一哥”宝座。

02 不走寻常路

光伏这一轮产能过剩,不再是单点的过剩,而是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四大环节的集体过剩。

从硅料到组件的纵向一体化龙头,过往“卷产能”的致胜策略,正面临新挑战。

在这场光伏产业的变局中,阳光电源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它将逆变器作为电站“流量入口”——以电站EPC为跳板,进而向储能、氢能业务拓展。

阳光电源原有的客户资源,包括终端业主、EPC、经销商和安装商,与储能系统集成的客户高度重合。这为阳光电源提供了天然的交叉销售优势。

作为平台的电站,与组件厂深度绑定。这一策略,可拉动逆变器出货,也能敏锐地捕捉到行业投标的风向和制造业的冷暖变化。

体现在业绩上,2023年第四季度,阳光电站开发预计实现收入超过120亿,为2023年全年贡献利润在10亿元左右。

在储能方面,自2020年以来,全球储能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国内政策的大方向,是推进能源储存,建立分布式能源网络,努力提升储能的利用率。

受益于此,四年间,阳光电源的储能业务从2018年的3.8亿元飙升至2022年的百亿规模。

就在阳光电源的业绩交流会上,董秘陆阳提到,2024年是储能业务元年,公司出货目标20GWh以上,市场规模和公司市占率都会提升。

从业绩看,阳光电源电站EPC获得不菲收益,第二增长曲线——储能业务与主业形成齐头并进的局面。

当大多数光伏企业还在豪赌技术路线时,阳光一直在挖掘新的应用场景,持续投入充电桩、电控、水面光伏、智能运维等巨头看不上的“小业务”,逐步打造“光风储电氢”新能源一体化平台。

阳光电源市值超越隆基,不仅是业内竞争此消彼长,更标志着光伏产业发展路径,开始向综合能源管理服务商的方向切换。

03 新王能当多久?

当下光伏主链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主链价格几乎全线暴跌,下游电站毛利率反而大幅提升。纵向一体化企业如晶澳科技(002459.SZ)等,也捕捉到这一变化,积极布局电站建设。

相比硅料到组件的纵向一体化,光储横向一体化的演进,只是多了渠道和应用场景变化,并未颠覆光伏产业旧有的增长逻辑与过剩实情。

何况电站与储能业务,还有自己的阿克琉斯之踵。

2021年,组件价格大涨,最高触及2元/W的高峰,让电站EPC业务面临前所未有的亏损压力。阳光电源还曾被质疑,是否能持续支撑这场重资产的游戏。

集中式电站EPC业务模式,本质上就是自建电站后转手出售,赚的是一点辛苦费和材料差价。

由于前期的施工、材料采购非常吃资金,资金回收周期也长(12-18个月不等),属于不折不扣的重资产。

因此,大型央国企会利用资金的利率优势,亲自下场做电站,甚至捆绑中游制造“减少中间商赚差价”。

反观储能市场,也陷入另一场即将过剩的轮盘游戏。已经反应过来的光伏一体化巨头,开始加码储能。

天合光能(688599.SH)、晶科能源(688223.SH)、东方日升(300118.SZ)等多家头部组件厂纷纷推出覆盖大储、户用和工商业多场景的产品,风头丝毫不弱于垂直储能厂商。

其中,尤以晶科能源高调为甚,提出要将储能放到和光伏一样重要的位置。

相对上述对手,阳光电源尽管在大储和品牌上有渠道和先发优势,但在国内工商业储能并无优势。

2023年,储能“元年”即红海。入局者已多,利润空间日益压缩。阳光电源也在业绩交流中提到,2023年储能市占率下降,主要是放弃国内低价单影响。

在光伏(储能)产业供需论坛会议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也提到,外部资本对储能市场的分析与炒作热情很高,但目前储能现状并不乐观。

特别是,国内储能已经成为新能源开发的“枷锁”,实际利用率极低。超过九成的储能闲置,成本却由电站负担。

地方政府和电网对储能电力的夜间接收并不积极,电站投资收益因此大打折扣。

纵向一体化龙头纷纷杀入,价格战火蔓延至储能市场,亦难避免。

耐人寻味的是,阳光电源也将手伸向了他们的地界,“主动”卷入范围更大的一体化竞争。

为了在组件采购中保持优势,在上市公司体外,阳光电源正在扶持“小弟”。

阳光电源投资光伏主链一直比较克制。阳光电源实控人曹仁贤,近期作为LP(有限合伙人)参投的多只基金,都投资了光伏制造。如做电池片的中润光能、制造研发组件的大恒能源等。

本来已经冲出逆变器、成为王者的阳光电源,似乎又跳进了红海。(来源:阿尔法工场Green)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