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人形机器人,要爆了

PE Daily ·  May 9 15:38

人形机器人正搅动一汪春水。

最近马斯克放话,最快可能会在2025年年底之前正式对外销售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引发轰动。人形机器人走进人类日常生活那般科幻电影一幕真的要到来了吗?

从字面理解,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场景深度融合的载体。作为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人形机器人被业内认为是继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之后下一个时代的风口。

高盛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

人形机器人,掀起融资潮

VC/PE前仆后继地涌入这条科幻赛道。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近一年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达数十起。

更多典型案例涌现。投资界获悉,3月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红杉中国、M31资本、上汽创投,三家共同参与了智元机器人新一轮融资。

这家公司背后,站着一位90后前华为“天才少年”、坐拥250万粉丝的B站up主稚晖君彭志辉。他在2022年12月宣布离开华为。随后,彭志辉与上海交大教授闫维新一拍即合,成立了智元机器人。在具体分工上,闫维新主要负责人形机器人的“身体”,彭志辉则负责人形机器人的“大脑”。

自创立以来,智元机器人已拿下多轮融资,成为创投圈年度最火爆项目之一。

另一位90后王兴兴也冒出头来。今年2月,宇树科技宣布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美团、金石投资、源码资本,老股东深创投、中网投、容亿、敦鸿和米达钧石跟投,融资近10亿元人民币。

这是一段始于大学校园的创业故事。出生于浙江宁波,王兴兴从小就擅长于搞各种小发明,在浙江理工大学就读时就能独自做出人形机器人。2016年,他创办宇树科技,开启机器人创业。历经多年,宇树逐渐从1人、3人小团队慢慢发展成为现在数百人的公司,也在全球高性能四足机器人领域实现了一系列重要里程碑。

稍早前,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2023年12月29日,优必选正式登陆港股,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最新市值超770亿港元。走过国产机器人蛮荒年代,如今优必选已成为首家能实现商业化的人形机器人厂商,Walker X已出口到沙特未来城。

今年4月29日,优必选牵头研发的“天工”机器人平台,实现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拟人奔跑,当日优必选盘中一度拉升暴涨20%以上。

融资依旧火爆。上个月,帕西尼感知科技完成A+轮融资,北汽产投、南山战新投、盈富泰克投资;年初,星动纪元获超亿元天使轮融资,由联想创投领投,金鼎资本、清控天诚跟投,老股东世纪金源追投。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可以看到达闼机器人、傅利叶智能、乐森机器人等创业公司身后都已经挤满了投资机构。

城市竞赛

全国各地也尤为钟情这个未来产业。

今年开年,目标规模为100亿元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落地北京经开区,将围绕国家及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相关领域战略性布局开展直接股权投资,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链创新应用等领域。

作为北京市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地,北京经开区目前汇集机器人企业110家,已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正在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应用新高地和产业生态示范地。

深圳也来了。不久前,深圳宝安区发布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子基金管理机构招募公告。在基金投向上,遴选的子基金产业集群领域重点分为五类,其中之一的先进制造基金明确提出聚焦涵盖智能机器人(重点包含具身机器人)。

此前,深圳“20+8”产业集群升级2.0版本,就对机器人产业进行调整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调整为机器人产业集群,新增智能机器人产业到未来产业中。结合产业发展成熟度,推动智能机器人5至10年内产业规模实现倍数级增长。

上海也放大招。2024年4月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召开,现场发布2024“投资上海”政策包,其中最为创投圈关注的便是千亿母基金。该母基金由上海市国资委推动设立,聚焦产业基金,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重点投向集成电路、创新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智能软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广州也早已布局。去年9月,广州两大母基金成立运作的首批部分合作落地签约。其中,规模达1500亿的广州产业母基金主要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新消费等领域。

更多城市正摩拳擦掌。今年3月,安徽省人工智能主题基金子基金管理机构招募公告发布,文件明确子基金主要投资领域包含智能机器人;此前,河北省20亿机器人产业基金征集子基金管理机构及储备项目,要求子基金投资于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的资金额不低于子基金可投资金总额的60%......机器人产业争抢战上演。

产业争夺战

先从产业政策说起。

较为重磅的是去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文件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稍早前,《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 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出台,其中指出,到2025年,明确一个总体目标,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促进三个突破,在品牌、应用场景和产业规模方面实现“十百千”突破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建设三个公共服务平台,智能机器人检测与中试验证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通用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500台/万人,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同时,《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其中提到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对标国际领先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加快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人形机器人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为目标,打造通用智能底层软件及接口、通用硬件开发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

然而,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当前国产人形机器人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受到AI算法能力、核心硬件能力、制造成本等种种限制,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此外,要想让一个机器人去模仿人类精确做出各种动作和行为,还需在关键技术上实现新的突破。

不过黄仁勋在最近一场对话上预言,人形机器人将成为主流,售价会跟廉价汽车差不多。或许,人形机器人距离走进千家万户不远了。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