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西安银行效益口碑双降:不良率连增,新董事长梁邦海能否救火?

貝多財經 ·  May 8 10:39

近日, 西安银行 (SH:600928)方面终于传来了新任掌门人的音讯。该行在2023年财报中正式宣布,董事会选举梁邦海为董事长,在监管部门核准梁邦海的任职资格后,梁邦海将不再担任该行行长职务。

而在此前,西安银行的董事长之位已空悬超7个月,梁邦海的代为履职事件也已超过监管部门规定。不过,这位“新官”将面临的远不止履职超期一个难题。透过财报不难发现,该行近年来的业绩表现与资产质量均难言乐观。

西安银行其他职位轮换补位的速度也普遍较缓,此前还曾发生因独立董事超期任职并继续领取津贴,被监管责令改正的情况。内控与业绩压力并存下,新任董事长能否带领西安银行找到逆风翻盘的锚点?

一、多项业绩疲软,息差降幅明显

公开信息显示,西安银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5月,是一家由西安市政府控股、外资参股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历经财务重组、引进战投、企业更名、跨区域经营、 综合 化发展等步骤后,于2019年3月登陆上交所。

但2019年对于西安银行而言,既是成功上市的巅峰,也是其走向下坡路的转折点。次年,该行的收入增速开始止步不前,由2019年的14.55%骤减至的4.27%,2021年进一步降至0.91%。归母净利润增幅亦由2019年的13.27%降至1.73%。

2022年,西安银行更是出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重”负增长,不仅收入由2021年的72.03亿元降低8.82%至65.68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由2021年的28.04亿元骤降至24.24亿元,降幅达到13.55%,出现两位数“跳水”。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西安银行曾在业绩会上归因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除了利实体经济、疫情反复等因素外,随着监管属地化政策的全面实施,该行 互联网 消费贷款收缩,信贷总规模增长受到一定影响,营业收入出现同比下滑。

时间来到2023年,西安银行的营业收入为72.05亿元,较2022年增长9.70%,收入端稍有改善。但该行的归母净利润为24.62亿元,仅实现1.56%的微弱增长,其中利润总额同比下滑3.78%,依托于所得税支出才使得归母净利润增速回正。

贝多财经发现,占西安银行总营收七成左右的利息净收入处于连年下滑的态势,由2021年的59.93亿元下降8.09%至2022年的55.08亿元,并收窄至2023年的53.08亿元,降幅为3.63%。

再看衡量银行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净息差和净利差。近年来,受市场政策影响,银行业普遍面临挑战,但西安银行的净息差和净利差分别由2019年末的2.26%和2.12%,降至2023年末的1.37%和1.31%,降幅格外明显。

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2023年4月10日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银行的净息差评分标准为不低于1.8%。从这个维度看,西安银行的净息差已长期处于“警戒线”以下,盈利成长性不容乐观。

西安银行方面坦言,受市场利率下行和存款定期化等方面的影响,其净息差与净利差均有所下滑。不过,该行称其目前采取了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结构的持续优化,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着力推动低成本核心存款的增长。

二、资产质量承压,风控仍存漏洞

在财报中,西安银行反复强调其始终坚持稳健审慎的风险管理策略,筑牢风险屏障,保障业务稳定运营。但贝多财经发现,西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均有所回升。

截至2023年末,西安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7.32亿元,较2022年末的23.76亿元增长约14.98%;不良贷款率为1.35%,较2022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该行将此类情况,归因于“部分 房地产 客户和 零售业 务风险等方面的影响”。

由于部分企业授信业务转化需求增加,西安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的增幅亦十分显著,2023年末达到88.74亿元,几乎是2022年末46.04亿元的两倍,占比亦由2022年的2.43%升至2023年的4.37%。

西安银行方面表示,其已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对关注类贷款的管控,确保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但贝多财经了解到,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该行的关注类贷款占比虽有下降,但此类贷款余额却进一步增至90.85亿元。

与西安银行不良率抬头相对的,是拨备覆盖率的下滑。截至同期末,该项指标已降至197.07%,同比下滑4.56个百分点。Choice统计数据显示,这也是该行拨备覆盖率自2010年来首次跌至200%以下,风险抵补能力明显被削弱。

另据西安银行最新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截至2024年3月末,该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43%,较2023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89.19%,较2023年末下降7.88个百分点,再创十四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此外,西安银行的资本充足指标也有所下滑,该行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26%、10.26%和12.55%,分别较2023年末下滑0.47个、0.47个和0.59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与规模效益的式微,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西安银行的外部评级。中银协发布的2023年度商业银行“陀螺”(GYROSCOPE)评价结果显示,西安银行在城商行中排名第28位,较2022年下降了7位,综合得分下滑0.55分。

其中,西安银行的服务能力评分更是仅有72.55分,在71家参评城商行中位列倒数第三,仅优于湖州银行和宁波通商银行。但值得注意的是,西安银行的资产规模是上述两家银行的两倍有余,服务能力无疑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高管超期任职,轮换效率缓慢

财报发布同日,西安银行同步披露了一则高管变更公告,称董事会秘书石小云因工作调整提交辞职报告。公开信息显示,石小云自2016年8月开始担任该行董事会秘书,至今任期已满7年,外界猜测此举或与轮岗监管规定有关。

实际上,在石小云主动离职前不久,西安银行就曾因高管超期任职而被出具监管函。根据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该行现任独立董事雎国余、廖志生截至2022年11月已连续任职满6年。

雎国余2023年3月向西安银行提交辞职报告,但该行至今未完成独立董事的补选工作;廖志生则明知连续任职已超6年,仍继续任职并领取津贴,至监管函出具之时仍未向董事会提交书面辞职报告。

由于上述问题违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连续任职不得超过6年”,以及第十五条“上市公司应当自独立董事提出辞职之日起六十日内完成补选”的相关规定,陕西证监局对西安银行和廖志生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

对此,西安银行表示将严格按照陕西证监局的要求,积极整改,尽快对独立董事进行调整,并就有关事宜对廖志生和雎国余造成的影响深表歉意。不久后,廖志生主动递交了辞职报告,理由为“履职期限届满”。

原银保监会于2019年12月发布的《关于银行 保险 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银行保险机构的轮岗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7年。但在西安银行内部,超期任职的核心管理人员却屡见不鲜。

贝多财经了解到,因到退休年龄于2023年9月申请辞去相关职务的西安银行原董事长郭军,于2015年开始担任该行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一职,离职前的连任时间同样超过7年。

郭军离任后,西安银行宣布,在选聘新任董事长并获得监管资格批复正式履职前,暂由行长梁邦海代为履行董事长的相关职责和义务。而自梁邦海代为履职开始,到2024年4月29日董事会正式选举其为新任董事长,已过去近8个月。

根据2022年9月修订版的《中国银保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第九十八条的相关规定,中资商业银行代为履职的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也就是说,如今任职资格还未得到监管部门核准的梁邦海代为履职时间已超期。

此外,西安银行前任监事长李富国因到退休年龄,于2023年9月与郭军同步递交辞职报告,但该行至今仍未推选出监事长“接班人”。如今行长梁邦海调任董事长后,该行又需要对新任行长人选进行考量。

“拆东墙补西墙”终究难保一劳永逸,职位的长期空缺对于高管轮岗效率不高、诸多发展难题待解的西安银行而言,等同于雪上加霜。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