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喜马拉雅四度冲击IPO的坎坷背后:裁员、降薪与控费的困境

JRJ Finance ·  Apr 15 16:00

喜马拉雅,作为国内领先的音频平台,一直在寻求资本市场的认可。然而,其IPO之路可谓历尽坎坷。据港交所官网显示,喜马拉雅于4月12日再次更新了招股书,这已经是该公司第四次尝试冲击港股市场。此前,喜马拉雅曾在2021年意图在纳斯达克上市,但仅在四个月后便撤回了美股IPO申请。同年9月,公司转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然而六个月后招股书却因失效而告终。2022年3月,喜马拉雅再次在港交所更新招股书,但结果依旧显示失效。

面对资本市场的冷漠,喜马拉雅此次试图用盈利和音频AI的故事来打动投资者。然而,其盈利能力一直备受外界质疑。成立多年以来,喜马拉雅作为音频行业的领军企业,却长期深陷亏损泥沼。根据公开数据,2018年至2022年期间,喜马拉雅累计净亏损超过30亿元。尽管公司在2023年实现了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的经调整收益2.24亿元,但这一盈利能否持续仍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细看喜马拉雅的招股书,不难发现其扭亏为盈的背后,与裁员、降薪、控费等措施密不可分。据悉,为了缩减开支,喜马拉雅在过去两年内裁员比例高达39%,管理层也主动降薪。同时,公司还连续两年削减了营销和研发开支。这些举措虽然短期内提升了盈利能力,但长期来看是否会对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产生影响仍不得而知。

除了盈利能力的问题外,喜马拉雅的未来发展潜力也备受关注。目前,公司的营收增长已经放缓,且主要收入来源——付费订阅和广告收入均出现增长乏力的迹象。尤其是广告收入,已经连续两年下滑。与此同时,喜马拉雅的用户增长也面临瓶颈。数据显示,其月活用户数增速已从2022年的8.7%放缓至2023年的3.9%。用户收听时长也在减少,这无疑给公司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喜马拉雅开始探索创新业务,其中播客成为近两年的发力重点。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播客的商业化落地尚需时日,且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此外,虽然喜马拉雅也在积极布局音频AI领域,并推出了“珠峰音频AI模型”,但目前AI技术的应用更多停留在工具性使用层面,并未给公司带来根本性或结构性的变化。

在移动互联网用户流量已见顶的背景下,喜马拉雅不仅要面对音频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如蜻蜓FM、荔枝等平台的挑战,还要与字节跳动、快手、腾讯音乐等互联网大厂进行正面竞争。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喜马拉雅的未来之路并不好走。因此,其四次冲击IPO的坎坷经历也就不难理解了。投资者对于喜马拉雅的未来发展持谨慎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