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地产大佬陈启宗退休 33年执掌2家上市公司|人物

cls.cn ·  Apr 2 18:43

《科创板日报》4月2日讯 (研究员 金博)香港知名企业家陈启宗,即将退出已驰骋半世纪的地产舞台。

近日,香港恒隆集团有限公司(恒隆集团,00010.HK)和恒隆地产有限公司(恒隆地产,00101.HK)发布了2023年年报。恒隆集团及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亦发出了自己的最后两封《致股东函》。

“今天,是时候交棒了。”陈启宗在信中写到。

他宣布即将退任集团董事长、执行董事等职,具体时间,将在2024年4月26日恒隆集团及恒隆地产的股东周年大会后生效。

陈启宗称,去年已向董事会请辞,现在终被董事会通过,因此,这是他最后一次撰写《董事长致股东函》了。

从1992年迄今,在执掌两家上市公司的33年时间里,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优秀香港企业家、中国商业地产领域受到尊重的行业领袖,陈启宗一共撰写了144封致股东信,逐步受到业界的欢迎,其影响力溢出地产行业,在中文世界里也有了读者。

除分析地产行业起落、公司股价涨跌缘由之外,他也致力于用言简意赅的真诚表达,传达他对中国市场前景和世界局势的深入观察。在这些信函中,一个善于驾驭风浪的企业家、世事洞明、对国际政经情势洞若观火的观察者、尊重中华文化、看好中国长远未来的思想者,其拳拳之心,诚挚之情,字里行间表露无遗。

“老兵不会死去,只会慢慢消失。”一个穿越了多个经济周期、长期看多中国大势、一路乘风破浪的75岁企业家,满有智慧的观察者,他的睿见深思,将不再被业界、读者所听到。

这是时间的遗憾,再有智慧再有能力的人,也不能抵挡岁月侵袭。“仁者寿”,在此,我们只能真诚祝愿。陈启宗成长史

陈启宗,原籍广东顺德,1949年12月出生于香港,早年就读于香港。

严格说来,陈启宗是企业家第二代。家族企业恒隆则是香港知名地产商。父亲陈曾熙抗战前留学日本,攻读土木工程专业。1950年代大量大陆人口迁居香港之际,看见商机,开始涉足地产业。叔父陈曾焘毕业于复旦大学,曾在东南亚从事建筑生意,这时返港协助兄长承包建筑工程。

生意逐渐做大后,陈氏兄弟自立门户,1960年成立恒隆公司。恒隆公司的事业起步,得益于1960年代初香港政府需要恒隆公司拥有的一处地产兴建医院,于是与恒隆交换地块,恒隆就利用这片政府交换来的地块发展起香港早期的住宅小区,由此奠定恒隆在香港地产行业的基础。1972年10月,恒隆在香港上市。

这是陈启宗家族企业的成长背景。也正是这一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陈启宗,回到香港,加入这家由父亲和叔父一手创办的公司。

不过,由父亲和叔父执掌的恒隆公司,在达到巅峰后,亦曾遭遇低谷。因经营理念较为传统、遭遇地产股崩盘等原因,相比同期的新鸿基地产、李嘉诚的长江实业等,在发展上有所落后。

1986年,陈曾熙去世,当时已37岁的陈启宗并未接班,只获委任加入董事局,由叔父陈曾焘继任恒隆主席。

这一时期,陈启宗的主要精力是和弟弟陈乐宗一起,创办了家族基金—晨星资本,主要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投资地域涵盖了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晨兴资本在中国大陆的投资非常成功,在互联网时代先后投中小米、凤凰新媒体、迅雷、聚众传媒等项目,其中最传奇一笔,是通过小米上市一笔爆赚百亿美金。

直到1991年1月,陈曾焘退任董事,由陈启宗出任恒隆集团及恒隆地产董事长,成为恒隆的第二代掌舵人,由此开启陈启宗时代。

相比父辈,陈启宗的主要经营特点,是抓住了大陆崛起的历史机遇。他对大陆市场做了极其深入的研究,在其他地产巨头还聚焦香港市场时,他高度看好国内的高端商业地产领域。1992年,即上任恒隆主席的第二年,他就正式踏出投资大陆的第一步,在上海购入恒隆广场等项目。

陈启宗把他执掌下的恒隆33年,分为三段时期:1991至1997年,1998至2008年,2009至2022年。

“自1991年起的七年里,我们的表现一直落后,是以前遗留下来的问题。1970年代和1980年代大部分时间,我们的表现不及同行。到了1990年代初,投资界基本上已把我们遗忘了,许多主要证券商已不再留意我们。他们没做错,因为当时我们的表现不特别好。”

不过,陈启宗亦自豪地称,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只有极少数人能预见香港房地产价格即将大跌,恒隆便是其一。在别人还在疯狂购地时,恒隆悄悄撤退,还把手头当时很好的一块地出售,就此储备20亿港币现金。

“我们做好准备,然后看准时机,在巿场于2002年复兴前入巿。当时无人注意到我们在内地的策略,直至2000年我们在上海开设两座购物商场后,市场分析员才留意我们的股票。”

“2000年代初,投资者意识到我们在香港购入的地块可获丰厚利润,加上我们的内地租赁业务也开始大涨,我们的股价开始跑赢同业。那十年里整体来看,在活跃于香港及内地的12只地产股之中,就平均每年股价升幅和股息收益率而言,我们是表现最佳的。”

总结来看,陈启宗坚定看多中国高端商业地产、执行中又坚持“只选好的、只做对的”的专业、高品质策略,以及稳健、不扩张、偏重商业地产的总体战略,使恒隆即使在经济下行情况下,仍然保持业务增长。

财报显示,2023年恒隆于内地和香港的租赁收入均录得增长。其中恒隆集团的内地整体租赁收入,约66.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恒隆地产的内地整体租赁收入,约62.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

如今,内地物业的租赁收入占恒隆租赁收入的68%。“直至2022年的23年,我们的内地租赁物业组合,还在持续按年增长。”陈启宗表示:“本人欣然告知各位,2023年我们再创新高,尽管没有新增的楼面面积,我们在内地的商业租赁收入,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

“进军内地市场33年,我们有幸选对了业务领域。我们已发展的物业可谓不容忽视,这些物业带来的租赁收入,在业内数一数二。”陈启宗自豪地说。

企业家身份之外,陈启宗还是亚洲协会副主席及香港分会主席,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多家国际智库及香港科技大学、南加州大学等的董事局或顾问委员会成员。下一步

作为一名出生成长于香港、在美国受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受益于大陆开放的企业家,在时代风云激荡、市场机会和陷阱同在的大背景下,陈启宗大胆冒险和稳健谨慎并行,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

大胆,是不怕投错。“风险投资不会没有风险,十投不可能十赢。但十投八赢,就是胜利。”在风险投资领域大胆,在地产投资领域则谨慎。他只投顶级地段的顶级持有型物业,在他眼里,这类物业抗危机能力强,即使世道不好,也能手握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他的进取,让恒隆拥有了一片在大陆的广阔天地,他的谨慎,则让恒隆安然度过亚洲金融风暴等危机。这也让他掌控下的恒隆,能逾30年风雨而持续精进。

地产行业数十年的谨慎经营,也让他对整个行业的的巨大风险,对中国大陆地产行业的兴衰成败及背后原因,有深刻观察。

他多次提到1982年的一次晚宴,“当时有我和郑家纯(新世界集团主席)及另外两家地产商,他们也是香港名声显赫的人,土地储备不少于新鸿基,但这两家企业没多久就倒闭了。”陈启宗一直强调房地产业风险极高,财富来的快去的也快,宛如过眼云烟。

陈启宗还回忆,17年前,内地地产商参访团一行20多人来港探访。“本人告诉他们,20年后,他们中也许有60%的人会赚钱,其中5%至10%会成为超级富豪;余下的40%,也许20%会陷入困境或退出业界,剩下的则会破产。当时内地房地产业兴旺,他们对本人的预测不以为意,没人想像自己会成为底层的20%。”

陈启宗最后写到:“遗憾的是,事实证明本人当时过于乐观,现今他们多数或全部都破产了。”

“一个没有见过市场周期、没有经历过大的市场周期、还能够留下来的人,不可能成为可靠的房地产开发商。”这是陈启宗的观察,他还说,做商业房地产,“兔子一定死,乌龟一定赢”。

陈启宗对中国文化、中国的未来亦有自己的思考。他希望香港所有学校教育都能以普通话为主,2022年11月参加论坛时表示,希望这是自己最后一次以广东话演讲,再用广东话便是“憨居,无前途”。

据说,陈启宗接班时没拿过父亲的钱。现在,他把公司交棒给了陈家第三代—儿子陈文博。

陈启宗讲过他和儿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儿子当时在上海,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有一天我打电话给他,他说‘对不起,爸爸,下了车我再跟你通电话。’”陈启宗的回复很幽默:“还骑自行车,你好奢侈。”陈启宗有一句育子箴言:“有钱的儿子不成材,没钱的儿子成材。”

企业经营之外,业余时间陈启宗爱好颇广。他是写作者,在外刊写过文章;英文流利,对德文、西班牙文、希伯莱文等亦有所涉猎;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人文大师,“他们有跨学科跨领域的才能,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008年陈启宗曾访问上海交通大学,并做《成功的现代商人是怎样炼成的》主题演讲,他说:“一个商人要想成功,必须要有内在的修养。”

演讲结束后,师生要他留下墨宝以为留念,他想了想,最后写了五个字:不要太聪明。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