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中国巨石:玻纤龙头在行业周期下行的生存之道

Pai Finance ·  Jan 23 18:45

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巨石”)是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玻璃纤维业务的核心企业,主营玻璃纤维及制品的生产与销售;1998年,中国巨石的前身中国化学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建”)成立;1999年,央企中国建材集团和民企振石控股集团联合组建中国化建,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后相继更名为“中国玻纤”、“中国巨石”。

如今,公司已成为中国建材玻璃纤维业务的龙头企业,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玻纤生产企业之一。中国巨石已经成为世界玻纤领跑者,产销全球化布局。

从业绩上看,上市以来,中国巨石历史上仅在2009年出现过1次亏损,次年便扭亏为盈,此后多年整体经营表现稳健。

2010年至2021年,中国巨石营业收入由47.65亿元不间断增长至197.1亿元,增幅达到3.14倍;利润端有波动但整体呈现高速上涨态势,同期净利润由2.06亿元增长至60.28亿元,增幅达到28.26倍,对应的扣非净利润由1.32亿元增长至51.5亿元,增幅达到38.02倍。

2022年,中国巨石实现营收、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01.92亿元、66.1亿元、43.77亿元,同比分别变动2.46%、9.65%、-15.01%。在行业寒冬之际依旧稳住了基本盘,其中营收和净利润两项指标均创新高。

历经连续2年快速增长后,中国巨石的业绩增速从大幅放缓变为大幅下降。受大环境疲软影响,中国巨石业绩在2023年开始急转直下。在2023年一季报出现近几年罕见的营收净利润双降后,公司的半年报和三季报延续了营收净利润双降的趋势。

2023年10月23日,中国巨石对外披露了公司前三季度的业绩情况,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以及扣非净利润均延续了2023年开年以来逐步下滑的趋势。其中营收约114.25亿元,同比下降29.04%;净利润约26.74亿元,同比下降51.54%;扣非净利润约16.24亿元,同比下降54.84%。梳理2023年的一季报、中报的相关业绩数据,公司营收和净利润的下滑速度也和三季报的相差无几。

对于业绩持续大幅度下降,公司方面给出的原因是,“公司产品销售价格下降,毛利率降低”。而在2023年的半年报中公司也坦言,上半年玻纤下游市场整体需求增长缓慢,玻纤生产企业库存处于高位,玻纤产品价格维持低位运行,市场竞争激烈。

玻纤行业属重资产行业,2022年公司总资产规模为48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为289亿元,占比总资产近60%。玻纤厂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控制成本,尤其在行业不景气时,玩家们如何更好控制成本、活在盈亏平衡线之上,成为挺过下行周期的秘诀之一。

在玻纤制造环节的成本构成中,原材料30%,能源30%,劳动力成本和设备折旧费合计约40%。降低成本主要从前两项入手。中国巨石历史上共经历两轮降成本。

第一轮:池窑大型化+配方升级。池窑大型化即提高单线产能,利用规模效应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公司不断突破池窑拉丝技术,并且持续刷新最大单线池窑规模的世界纪录。2011 年平均单线产能为7.71 万吨,2021 年达到 10.96 万吨,远高于同行业其他公司。

对比我国不同时期池窑技术水平后可以发现,池窑产能扩大可以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提升熔化率、降低单位能耗。

除了提升池窑规模,在原材料上,中国巨石也花费了不少功夫。生产玻纤的主要材料包括叶腊石和石灰石。

2008年,公司成功研制出E6配方,该配方比传统的E玻纤配方性能提升,可以用石灰石替代硼钙石,吨纱节约成本5-600元,控制成本的同时,还降低了对进口硼钙石的依赖程度。随后,公司又先后实现了E7-E9高性能玻纤的量产,并且21年量产的E9,是全球玻纤行业模量最高的配方。

第二轮降成本主要通过冷修技改,提升生产线的效率,同时降低能耗。池窑拉丝生产线的冷修周期约为 7~10 年,每次冷修时间大约为 6 个月~12 个月。公司多数产线集中于 2007~2010 年建成,所以冷修的高峰期集中在2012-2018 年。

重点来对比冷修高峰期结束后,主要原材料的消耗情况。每生产一吨玻纤纱,消耗的叶腊石基本不变,石灰石逐渐增加,是因为用石灰石代替了硼钙石。有显著变化的是能源消耗量。冷修前后比较,每吨玻纤纱的天然气消耗量和耗电量分别下降了15%和14%。冷修后成本下降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目前来看,通过冷修技改的路径依然还有降低成本的空间。根据冷修周期来看,第二轮冷修期将于2021年开始,但是2021年玻纤行业正处于景气度较高的时期,企业冷修的意愿较低,2022年下半年开始,行业景气度快速下降,公司开始逐步启动不同产线的冷修。截至2022年末,公司已经计划对桐乡本部基地的5条产线进行冷修技改,涉及产能约35万吨/年,建成后产能将提升48%,产品生产成本下降空间依然很大。

接下来分析当前玻纤行业的景气度如何,两个关键的景气度指标是价格和库存。

从行业价格的角度看,截至2023年11月底,粗纱代表品种(2400tex缠绕直接纱)已经下降至2018年以来的最低值,电子纱的价格也同样位于底部区间。

从行业库存的角度看,截至2023年9月底,玻纤企业总库存约90.13万吨,环比 2023年二季度末增加库存 5.16 万吨。对应库存天数约为47.9天,处于近六年以来最高位置。相比于此前年度平均约50万吨的行业库存,行业库存明显偏高。

结合价格和库存数据,能够判断出当前玻纤行业依然处于景气度的底部,何时能够走出底部,主要看供给和需求端。

玻纤行业属于高投入重资产,高库存行业,中国巨石历年固定资产等与生产相关的资产占比达到59.43%,在建工程占9.28%,而且不断增长。而玻纤的生产线开窑以后,需要连续生产8-10年,中途难以通过停产等方式降低产量。而在8-10年的生产以后,窑炉需要进行冷修技改,这需要投入一定金额的资本性开支。因此,玻璃纤维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刚性,行业的周期主要看下游需求。当需求好转时,由于供给刚性,价格向上弹性较大;而当需求下滑时,窑炉无法停产,导致库存增加,当库存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降价去库存的情况。从以上这个角度观察,生产弹性低,资本投入大,需求弹性大,玻纤行业难得出现高利润。

2022年和2023H1行业新增产能较多,同比增幅分别为7.7%和5.2%,但是22年需求端增速显著放缓。玻纤的下游需求主要包括建筑、风电电子和汽车,这几个领域对于玻纤的需求量均出现显著放缓。因此玻纤行业仍处于供需失衡的阶段,这也导致了粗纱价格持续低迷。

以目前的情况看,玻纤行业顺利降低库存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虽然有一些企业停窑冷修能有所缓解库存矛盾,但是真正核心的动能还是得来自于需求端的提振。中国巨石也在近期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2023年第三季度以来,行业内企业采取了实施冷修技改计划、延迟新生产线投产等措施,现阶段,行业基本实现产销平衡,但盈利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中国巨石成本控制能力成就高毛利率行业标杆,在行业周期波动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其玻纤及制品毛利率长期高于同行10个百分点以上。但降成本始终是有极限值的,并且每一次冷修之后成本下降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所以后续除了降成本,更应该关注的是产品结构。

玻纤产品下游市场较为广泛,以最早发明并工业化应用的美国市场为例,玻纤下游应用种类超过 60,000 种。中国虽然近几年已经超越美国,发展成为最大的玻纤生产国和消费国,但目前成熟并广泛应用的下游领域仅有美国的十分之一,玻纤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包括:风电与新能源领域、建筑与建材领域、汽车与交通领域、电子电气领域等在内的四大领域。

从长时间维度来看,玻纤作为替代性材料,其应用领域不断被拓展,而随着进入者逐渐增多,蓝海市场的竞争格局变差,盈利性逐渐回到行业平均水平。现在的高端产品以后就是低端产品,企业只有不断推出性能更优的新品,才能在提升玻纤渗透率的同时,持续享受高端产品带来的溢价。

所以,不断拓宽下游应用的品种,才是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重点。目前来看,公司中高端产品的占比逐年提升,已经超过70%,但是主要的应用领域还有待继续拓宽。由此可见,未来中国巨石的看点在于下游需求的恢复,以及产品结构多样化、高端化。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