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红杉、百度“押注”的英矽智能赴港IPO,AI制药第一股前景几何?

Laohu Finance ·  Jul 21, 2023 19:31

7月20日港交所数据显示英矽智能已提交上市申请,若成功上市,英矽智能有望成为成为国内AI制药第一股。

作为AI制药独角兽,一直以来,英矽智能是资本的宠儿,此前已完成七轮融资的英矽智能背后站着百度、礼来、药明康德、淡马锡、华平投资、红杉中国、高瓴、复星医药等一众知名机构投资。

虽是独角兽,但站在机构角度来看,投资英矽智能也实属充满“开盲盒”的意思。当前公司的盈利模式来看,英矽智能为药企提供AI相关的软件或解决方案,为药企提供药物发现服务,按需收费。

也就是说英矽智能不需要自己承担创新药研发的风险,然而这种模式下,天花板高度取决于服务价值和药企付费意愿,未来前景如何,仍是未知数。

AI制药“独角兽”来袭,拿下AI制药“最大订单”

日前Nature子刊刊登了苏黎世大学与英矽智能合作,发现溶酶体贮积症的候选药物一事。

具体来看,借助英矽智能的AI药物研发平台Pharma.AI,公司与苏黎世大学共同揭示了引发肾病型胱氨酸贮积症的潜在细胞机制通过利用英矽智能开发的人工智能药物靶点发现引擎PandaOmics,他们确定了胱氨酸贮积症在细胞内的致病通路、优先治疗靶点以及候选物。

值得一提的是,英矽智能刚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若英矽智能顺利上市,其将成为国内AI制药领域的第一家上市企业。

招股书内英矽智能表示,一款药物常常需要4.5年的时间才能进入临床应用阶段,而公司所研发的Pharma.AI平台平均下来仅需12个月,如此看来这无疑将为药物研发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据悉,英矽智能的Pharma.AI平台是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研发平台,旨在加速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该平台采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对药物研发进行优化和加强。

平台的原理是通过分析大量的生物学、化学和临床数据,识别药物和疾病之间的潜在关联,进而预测潜在药物的活性和效果。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快速筛选候选药物,加快药物开发的速度,并降低开发成本。

Pharma.AI平台的作用在于提供高效的药物研发解决方案,为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节省时间和资源。它能够加速药物筛选过程,发现更有潜力的药物候选物,提高成功率,减少药物开发失败的风险。此外,该平台还能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从而提高临床试验的成功率。

创新药研发往往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有着“双十定律”之称。英矽智能的AI制药平台无疑成了创新药企的福音,凭借Pharma.AI,英矽智能也吸引一众药企巨头与之合作。

去年11月,英矽智能与国际医药巨头赛诺菲达成了一项持续多年、针对多个靶点的战略研究合作。根据协议,英矽智能将预付给赛诺菲最高2150万美元的款项,并提供Pharma.AI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和跨学科药物研发团队的支以推进不超过6个创新靶点的候选药物研发,希望将其推至临床开发候选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研发的药物成功上市,英矽智能还将获得分阶段特许权使用费,最高可达到12亿美元

实则早在赛菲诺前,英矽智能在1月便宣布与复星医药达成了一项战略合作,首付款金额高达1300万美元,成为当时国内已披露的首付款最高的订单。

英矽智能连续两次打破了国内首付款纪录,显示其在AI药物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和吸引力。

红杉、百度、淡马锡等机构“开盲盒式”输血

正是因为AI制药描绘的故事足够性感,全球资本市场都一度为之疯狂。

上市前,英矽智能共历经7轮融资,背后投资机构不乏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药明康德、创新工场、百度风投、淡马锡、华平投资、红杉中国、CPE源峰、高瓴、复星医药等。

招股书显示,英矽智能在2018年和2019年期间成功获得了A轮和B轮融资,分别为600万美元和3680万美元。这一系列的融资使得英矽智能能够启动第一个药物发现及开发项目,并且其估值在B轮融资后突破了百万美元的大关。

进入2021年和2022年,英矽智能继续实施了5轮融资,融资价格也从B轮的每股8.35美元开始,一路上涨至D轮的每股39.12美元。投后估值达到了8.95亿美元,这意味着英矽智能在四年间身价飚涨近16倍。

此后,在上市前的第七轮融资中,英矽智能成功募集了总额高达4.075亿美元的资金,投资方包括了红杉中国、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药明康德、创新工厂、百度风投、高瓴、华平投资等多家机构。

截至目前,从招股书股权架构来看,上市前,Alex Zhavoronkov持股10.32%,华平投资持股9.71%,药明康德持股6.45%,兰亭投资持股6.07%,启明创投持股5.61%,沙特阿美持股3.1%,高瓴持股2.54%,复星持股2.54%,红杉中国持股0.85%,百度风投持股0.29%。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英矽智能暂无二期临床数据,而若二期临床若未达预期,公司上市后股价将会受影响。如此来看,当前参与投资的机构或面临“开盲盒”窘境。

此外,截至4月30日,英矽智能银行结余及现金仍有1.73亿美元尽管现金充裕,英矽智能还是选择赴港股上市除了18C政策开启港股大门外,不排除资方想将英矽智能推向二级市场的可能

两年亏损3.5亿美金,服务赚钱的难点何在?

从盈利模式来看,AI制药公司作为服务方或平台方,为药企提供AI相关的软件或解决方案方向是热门方向之一。

当前,英矽智能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而其营收来源主要是药物发现服务和软件解决方案服务。

招股书显示,2021年和2022年,英矽智能的收入为471.3万美元、3014.7万美元,增幅539.6%,两年累积营收3486万美元。

收入不算高,但这两项业务毛利率却很高2021年和2022年,英矽智能卖软件、卖合作服务获得了470万美元和1910万美元的毛利,毛利率分别为100.0%、63.4%。

其中,2022年贡献九成营收的药物研发服务,其营收主要来自研发合作,包括来自预付款项及其他基于成功开发里程碑的款项;软件解决方案服务的收入,来自生成式AI平台的授权组件相关的订阅费。

就服务价值来说,药物发现的确重要,但在药物研发的总成本中占比并不高根据Schrod的数据,一种分子药物从发现到获批临的成本约为3500万美元,药物发现仅占总成本的3.5%。

AI制药带来的只是一种提高成功概率的可能性,然而药企的付费意愿有多高待商榷。

事实上AI制药虽能提高成功概率,但并不能确保其真实可行性,后续的实验和临床试验仍然是必要的2022年,该公司通过AI软件服务获得的收入仅为149万美元,占总收入不到5%因此,让药企为此付出高昂费用可能会困难重重

值得注意的是,英矽智能自身也在研发创新药。招股书显示,目前,英矽智能已经构建了超过30条研发管线,包括TNIK抑制剂、USP1抑制剂、3CL主蛋白酶抑制剂、QPTCL抑制剂、PHD1/2抑制剂、肠道限制性PHD1/2抑制剂等多个药物。

然而,尽管TNIK抑制剂的研发进展最快,已经进入了2期阶段,但商业化变现目前尚早

随着英矽智能的AI业务发展,其自身业务定位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换个角度来看,AI平台在手,或许英矽智能能够走出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