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失去医疗业务后,红顶后人的荣丰控股还能卖给国资吗?

Wallstreet News ·  May 12, 2023 10:38

荣丰控股(000668.SZ)出售子公司安徽威宇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威宇医疗”)股权的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5月11日,荣丰控股宣布向控股股东盛世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盛世达”)出售所持有的威宇医疗33.74%股权,已完成过户,现金交易对价为2.77亿元。

此次剥离后,荣丰控股的业绩或将出现“大跳水”。

2022年,医疗业务为荣丰控股带来5.22亿元收入,占比超过八成。

“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剥离医疗健康业务,回归房地产主业,由于拟出售资产涉及的营业收入占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较大,短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可 能出现下滑,从而使公司面临营业收入规模下降的风险。”荣丰控股表示。

这不是剥离医疗业务后唯一的“后遗症”。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出现“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情况,则将被实施退市风险。

今年1季度,荣丰控股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71.98万元、-726.42万元,前者同比下滑了93.17%。

2023年,对于荣丰控股业绩来说是一大考验。

更大的不确定性还与荣丰控股的易主有关——2022年8月,盛世达与湖北国资控制的湖北省新动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合称“湖北国资”)签订了《股份转让框架协议》,拟将所持有的荣丰控股29.90%股权出售给湖北国资。

其中,盛世达背后的实控人正是昔日“上海第一豪门”盛宣怀盛氏家族后人的王征。

交易完成后,荣丰控股实控人将由王征变更为湖北国资。

彼时湖北国资最为看好的正是荣丰控股从地产业务向大健康的转型,二者还就荣丰控股在医院的开户数量等都做出了约定。

而剥离医疗业务后,易主是否有望继续推进或许面临新的变数。

信风(ID:TradeWind01)就该问题致电荣丰控股,但工作人员以“相关人员出差”为由未予置评。

退市风险恐至

主营脊柱、创伤、关节等医用骨科植入耗材销售及配送业务的威宇医疗曾是荣丰控股从房地产转型新业务的开端,市场曾一度认为公司可以借此撬开医疗产业的大门。

2021年6月,荣丰控股以3.17亿元的现金受让控股股东盛世达所持有的威宇医疗33.74%股权,同时增资0.60亿元,而威宇医疗小股东长沙文超管理企业(有限合伙)、新余纳鼎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还将42.91%的表决权委托给荣丰控股,盛世达及威宇医疗董事长宁湧超也对该交易作出了业绩承诺。

至此,荣丰控股控制了威宇医疗76.65%表决权,并以此实现对后者的并表。

此后荣丰控股收入大涨。2022年营业收入高达6.39亿元,同比增长了153.16%,创造了荣丰控股近十年的收入峰值。

其中超8成收入均来自威宇医疗主营的医疗器械销售业务,2022年创造了5.22亿元收入。

但突如其来的集采仍然对威宇医疗造成业绩冲击,成为荣丰控股的“不可承受之重”。

在此之前,对盛世达威宇医疗2021年的业绩承诺为扣非前后孰低的归母净利润不低于1.17亿元,但当期仅实现了0.07亿元的净利润。

这也是荣丰控股出售股权的主因。

5月11日,盛世达回购荣丰控股持有的威宇医疗33.74%股权的交易,完成股权过户,现金交易对价为2.77亿元。

“公司收购威宇医疗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荣丰控股指出,“但由于受医疗健康行业‘带量采购’等政策落地影响,威宇医疗主要产品实际降价幅度远大于预期,且部分子公司未获得中标品牌的销售授权,综合导致威宇医疗的经营业绩下滑,基于上述政策长期持续的影响,威宇医疗业绩恢复尚需时间,给上市公司未来业绩造成不确定性。”

不过早在荣丰控股收购威宇医疗时,骨科耗材集采的风险就已高悬于顶,彼时收购文件还对此做出了风险提示。

“目前部分骨科高值耗材产品的带量采购政策已在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等地区落地实施。在‘带量采购’政策下,标的公司销售产品的入院价格下降、下游经销商要求公司降低销售价格,若标的公司未能及时增加市场占有率,则标的公司销售收入存在下降的风险。”荣丰控股指出。

坚持收购后,荣丰控股还是选择了惨淡离场,威宇医疗所带来的收入规模犹如“昙花一现”。

留给荣丰控股的“烂摊子”还有不少。

一方面,按照当时的业绩承诺,威宇医疗的股东盛世达和宁湧超应该对业绩未达标的部分进行补偿,但截至2022年4月宁湧超仍未补偿荣丰控股0.19亿元。

“宁湧超已将其配偶廖筱叶持有威宇医疗12.62%股权全部质押给公司作为担保。公司将继续督促宁湧超尽快履行业绩补偿承诺,加强业绩补偿款的催收工作。”荣丰控股表示。

另一方面,医疗器械业务剥离后,荣丰控股的核心资产仅有“长春国际金融中心项目”,2023年业绩将会面临更多压力,不再并表的一季度数据已有所体现。

2023年一季度,荣丰控股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71.98万元、-726.42万元,前者同比下滑了93.17%。

若荣丰控股持续亏损,且2023年收入无法达到1亿元,还有被实施退市警示的风险。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修订)》,出现“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情况,则将被实施退市风险。

不过荣丰控股或仍未放弃通过购买资产的形式完成转型。

“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积极寻找具备可持续增长能力的优质资产,继续推动公司业务转型,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荣丰控股指出。

荣丰控股该如何度过2023年,是对业绩韧性的重要考验。

国资还来吗

此番剥离医疗器械业务后,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荣丰控股的易主能否顺利进行。

2022年8月,湖北国资与盛世达签订《股份转让框架协议》,计划受让后者所持有的荣丰控股29.90%的股份。

若交易顺利完成,则荣丰控股的实控人将变更为湖北国资,盛世达持股比例降低至10.91%,退居第二大股东。

但湖北国资入场的重要原因正是看好荣丰控股的医疗器械业务。

二者的股权转让协议中曾约定,荣丰控股在医院的开户数量不少于676家,其中二级医院不少于261家,三级医院不少于278家。

“湖北新动能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主要是基于对上市公司转型医疗健康业务的看好,并计划在未来完成收购上市公司后继续拓展医疗健康业务。”荣丰控股表示。

湖北国资是否还会继续与盛世达的交易,目前仍是未知数。

信风(ID:TradeWind01)就股权交易进展情况致电荣丰控股,但其以“相关人士出差”为由不予置评。

无论是荣丰控股的易主,还是对威宇医疗股权的回购,都离不开盛世达的操盘。

盛世达背后的实控人正是“上海第一豪门”盛宣怀家族的后人的王征。

一个盛宣怀,半部晚清史。作为中国实业之父,红底商人盛宣怀家族的第三代传人盛毓南正是王征之父。

不过王征曾对这一身份做出解释。

“我的确是盛家第四代人,但不是盛宣怀的曾孙,曾祖父是盛宣怀的堂弟。盛宣怀太出名了,但我不能因为他出名而把他当作曾祖父。”王征解释称。

2020年5月,盛毓南去世后将所持有的盛世达等股权交由时任荣丰控股董事长的王征继承,后者就此成为了荣丰控股的实控人。

王征在资本市场中最为人熟知的一次操作发生在2010年,坊间传闻其以20亿元交易对价入主香港电视台——亚洲电视股份(下称“亚视”),并宣称要将亚视打造成“亚洲的CNN”。

但事与愿违,深陷财务危机的亚视在2016年停播,王征跨界传媒业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威宇医疗的股权回购已完成过户,但盛世达并未立马向荣丰控股支付款项。

根据约定,盛世达将分成2期向荣丰控股支付交易对价,其中第一期的转让款1.42亿元以二者此前的往来款冲抵;第二期1.35亿元的转让款支付时间则在今年12月底前。

截至今年1季度末,盛世达所持有的荣丰控股40.81%的股权中超9成均已被质押。

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Wind数据显示,出售荣丰控股的控制权后,王征名下将再无持有任一上市公司控制权。

The above content is for informational 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Futu. Although we strive to ensur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and originality of all such content, we cannot guarantee it.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