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观点 | 互联互通再扩容,对香港市场有何影响?

觀點 | 互聯互通再擴容,對香港市場有何影響?

中金點睛 ·  2023/03/07 09:26

來源:中金點睛
作者:劉剛、張巍瀚、王漢鋒

3月3日,港交所發佈公告,自2023年3月13日起互聯互通股票標的範圍將進一步擴大。同日,上交所、深交所分別正式發佈《上海證券交易所滬港通業務實施辦法》《深圳證券交易所深港通業務實施辦法》,自3月13日起施行。

此次互聯互通機制再擴容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符合條件的在港主要上市的外國公司將被納入港股通股票標的,這是自2014年底滬港通開通、2015年底深港通開通、2016年滬港通取消總額度、2019年納入同股不同權公司、2021年納入科創板和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以及2022年納入ETF產品等進展後,互聯互通機制的又一次重要突破,也是第一次外國公司可以直接成爲中國內地投資者的投資標的。雖然初始變化只是打開了一個小的口子(4家外國公司),但見微知著,睹始知終,這一變化對於互聯互通機制本身、資本市場和資本賬戶開放,乃至作爲連通中國資本和外國資產的香港市場都有重要意義。對於此次擴容的影響與意義,我們解讀如下。

制度細則:港股通納入外國公司,陸股通範圍擴大;設置調整緩衝機制

  • 納入範圍:港股通納入外國公司;陸股通範圍擴大

南向:港股通首次納入外國公司。此次將納入恒生綜合指數內符合條件的外國公司,即恒生綜合指數大型股、中型股、市值50億港幣以上小型股指數中的外國公司,個別可能在稅費、公司行爲等方面存在有別於現行港股通股票的特殊要求的外國公司除外。同時,滬市港股通範圍擴大至與深市港股通一致,即納入市值50億港幣以上的恒生綜合小型成份股。

北向:陸股通範圍擴大到上證A股和深證綜指成份股。

1)滬股通基準由現行的上證180和380指數擴展爲上證A股指數;深股通基準由現行的深成指和深證中小創新指擴展爲深證綜指。

2)由於納入範圍擴大,爲控制風險,在擴展後的指數基礎上增加了市值及流動性要求,如考察日前6個月不低於50億人民幣日均市值(此前爲不低於60億人民幣)、不低於3000萬人民幣日均成交金額、停牌天數佔比低於50%等調入要求(上市不足6個月的按實際上市時間計算)。

3)明確陸股通下同股不同權公司的納入安排。2020年A股首家同股不同權公司優刻得-W科創板上市,前者與匯宇製藥-W目前同屬上證A股成份股。儘管上述兩家公司此次並未調入,但後續A股同股不同權公司也具有調入可能。對於非AH的同股不同權公司,須滿足上市滿6個月及其後20個交易日、首次納入考察日前183日中平均市值不低於200億人民幣且成交總額不低於60億人民幣等要求。

  • 調整機制:陸股通更新調整機制,並設置緩衝機制

陸股通調整機制:1)明確半年度定期考察機制,每年5月底和11月底對上證A股、深證綜指成份股進行考察;此前跟隨各基準指數調整安排進行考察,未明確規定。2)新增月度考察機制,每月末對當月新納入上證A股、深證綜指或者當月被撤銷風險警示的深證綜指成份股進行考察。

緩衝機制:調出條件低於調入條件以避免過多波動,具體爲,

1)陸股通:半年度定期調整考察時,非AH的陸股通股票存在定期調整考察日前6個月,日均市值低於40億人民幣(此前爲低於60億人民幣)或者日均成交金額低於2000萬人民幣,或者全天停牌交易日天數佔比50%以上的,才會調出陸股通。

2)港股通: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成份股且非AH的港股通股票,平均月末市值低於40億港幣(此前爲低於50億港幣),才會調出港股通。

擴容結果:港股通本輪納入32家公司,包括4家外國公司;陸股通共納入529家公司

基於上述調整新規及港交所公佈結果,此次調整將帶來以下變化:

相反,天譽置業 (00059.HK)新鴻基地產 (00016.HK)周生生 (00116.HK)嘉華國際 (00173.HK)信德集團 (00242.HK)大家樂集團 (00341.HK)IGG (00799.HK)時代中國控股 (01233.HK)中國光大綠色環保 (01257.HK)寶新金融 (01282.HK)禹洲集團 (01628.HK)澳優 (01717.HK)新高教集團 (02001.HK)快狗打車 (02246.HK)祥生控股集團 (02599.HK)融信中國 (03301.HK)正榮地產 (06158.HK)永泰生物-B (06978.HK)德琪醫藥-B (06996.HK)雲音樂 (09899.HK)共20家公司則在本輪被移出港股通範圍。

納入外國公司意義:開放新階段、外國公司首次成爲內地投資者直接投資標的、對資本市場開放和香港都有重要意義

雖然首次獲得納入的外國公司並不算多,只有歐舒丹、新秀麗、金界控股和兗煤澳大利亞4家,但其意義和影響深遠,也是互聯互通機制和資本市場開放的新階段。

  • 互聯互通機制的進一步優化和完善。自互聯互通機制2014年開通以來,南北向雙向覆蓋的標的數量和股票市值都陸續增加,南北向資金已分別累計流入約2.2萬億和1.9萬億人民幣至港股與A股市場,成爲市場投資者結構中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一進程中,互聯互通機制也持續得到優化和完善,本次港股通納入外國公司是繼2014年底滬港通開通、2015年底深港通開通、2019年納入同股不同權公司、2021年納入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和2022年納入ETF產品等多項變革以來,互聯互通機制的又一次重要突破,進一步拓寬了中國居民配置港股市場的渠道。

    我們認爲本次滬深港通的雙向擴容和改革,不僅有利於豐富交易產品種類、擴大可投資範圍和提升交易活躍度,同時對促進兩地資本市場相互融合、加速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程均具有重要意義;

  • 外國公司首次進入中國內地投資者直接投資範圍,也是資本市場開放的新階段。近年來,隨着居民資產配置迎來拐點,居民配置海外資產的需求也不斷提高。這一背景下,在傳統QDII/RQDII的基礎上,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等機制使得國內投資者配置海外資產的渠道與選擇空間不斷拓寬。但上述方式或多或少存在包括額度限制、需要通過購買基金配置以及更加關注海外上市中國資產等問題,使得投資者始終不能通過簡單高效的方式投資於外國公司。

    本次港股通納入外國公司則改變了這一現狀,使內地投資者首次可通過港股通直接投資外國公司,爲內地投資者配置海外資產帶來了新的投資方向,打開了兩地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新篇章;

  • 在現有中國資產+外國資本已經較爲成熟的模式下,中國資本+外國資產的突破有助於資本賬戶進一步的雙向開放。目前香港中資股(H股+紅籌股+中資民營股)已佔據港股總市值的70%以上,香港已成爲中資企業上市融資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再加上陸股通和QFII等機制,海外資金投資中國的“中國資產+外國資本”模式已日趨成熟。

    相比之下,中國資金投資海外的“中國資本+外國資產”還處於發展初期。此次納入外國公司是該模式的重要一步,可納入港股通也或將成爲外國公司選擇以香港作爲上市地的重要驅動因素,尤其是那些業務主要在大中華區的跨國公司。

    首先,外國公司納入港股通後可引入中資,與內地資本的流動性對接,有利於提升公司多維度融資能力。

    其次,外國公司納入港股通快速拉近了內地投資者與外國公司的距離,不僅使外國公司走入了內地投資者的投資視野,也促進外國公司產品進入了內地居民的消費選擇,使得國內投資者分享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增長紅利。

    最後,“中國資本+外國資產”模式的突破也將持續強化與深化中國與全球間的金融聯繫,推進資本賬戶間的雙向往來;

  • 香港作爲對接中國與海外的連接點和第一站,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進一步被強化。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相比,香港的最大優勢來自於背靠內地“大市場”所賦予的區位優勢與要素資源稟賦,是中國與世界之間的“超級聯繫人”。近年來,南向資金的持續流入有效提振了港股市場交投活躍度,爲市場流動性注入新的活力。隨着外國公司納入港股通有望吸引更多海外公司赴港上市,疊加中概股回歸以及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等契機,港股市場的結構也有望進一步優化。

    在這一基礎上,香港則更能夠發揮在資本市場上獨有的“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吸引更多包括南向資金在內的資金與優質公司到港沉澱,在港股市場形成優質公司和資金間的雙向正反饋,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編輯/Somer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