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_log

一台国潮唱主角的晚会:喜马拉雅何以成为年轻人“精神家园”?

一臺國潮唱主角的晚會:喜馬拉雅何以成爲年輕人“精神家園”?

讀娛 ·  2021/12/05 21:01

音頻與國潮融合,文化之「聲」是怎樣表達的?

讀娛 | yiqiduyu

文 | 一實

「小提琴和二胡一起,能把中國傳統曲目演奏出怎樣的效果?」

在12月3日舉辦的「喜馬拉雅之夜·2021幻音之旅」晚會上,劉憲華與二胡演員陳軍上演了一場驚豔全場的合奏,連綿悅耳的小提琴與千迴百轉的二胡聲美妙融合,中西樂器的交匯把中國傳統經典曲目《梁祝》演繹得精彩絕倫又新意十足,觀衆們聽得酣暢淋漓,不少微博網友都直呼這次合奏「太絕了」。像《梁祝》這樣的傳統文化經典再創作在「幻音之旅」中還有大量出場,古籍《山海經》甚至還成爲了這場劇情式晚會的「世界觀」來源。

通過創意、年輕的表達形式,喜馬拉雅爲用戶打造了一場「國潮唱主角」的晚會,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1 音頻中的「國潮IP」爲何興起?

「國潮崛起」已經成爲當下社會特別是年輕羣體中新的文化現象。百度數據報告顯示,近十年「國潮」的搜索熱度上漲了528%,用戶中90後、00後對「國風」文化的興趣最高。

國潮流行體現出了年輕人日漸強大的文化自信,這也是國家經濟文化發展帶來的大趨勢之一。而在內容創作領域,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精神內涵和高度可延展性也使其具備豐富的文化層次,能夠成爲內容創作的富礦——小說、遊戲、影視、綜藝、動漫等等領域中的「國潮」崛起現象不一而足,從不同圈層中都驗證了當下的主流消費人羣、特別是年輕羣體對本土文化的情有獨鍾。

這股「國風」在長音頻領域也發展得如火如荼。喜馬拉雅已上線了張國立演繹的《紅樓夢》全本有聲劇、王剛演繹的《西遊記》全本有聲劇、以及《劉琳·法醫宋慈》、《白客·唐宋有嘻哈》、《秦昊·浮生六記》、《劉敏濤·千古最美情詩歌》、《劉敏濤·宋朝小日子》等一大批內容題材多元、明星參與創作十分積極的國潮音頻內容,紛紛點燃了年輕用戶的「收聽」熱情。

作爲一種媒介形態,「聲音」相較於圖文有更明顯易感的「情緒」,相較於視頻通過視覺傳遞信息的紛雜,它又更爲「聚焦」一些。而在隨時隨地的各種場景中,耳機中聲音傳遞內容帶來的沉浸感同樣是音頻內容的獨特魅力所在。

喜馬拉雅上大量音頻國潮IP內容的興起,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國潮+音頻」的廣闊創作空間和市場潛力,而在此次的「幻音之旅」晚會中,與白舉綱、大張偉、丁真、HENRY劉憲華、江映蓉、金子涵、面孔樂隊、唐國強、譚維維、王立羣、吳宣儀、張遠、王北車、上海電影譯製片廠配音演員、喜馬拉雅主播代表等近40位明星和嘉賓一起,觀衆還能感受到國潮之「聲」的更多可能性。

2 音頻與國潮融合,文化之「聲」該怎樣表達?

這場「幻音之旅」並沒有傳統晚會那樣的主持人串場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古籍《山海經》爲框架,打破傳統舞臺呈現樣式,並通過電影級別劇情式串聯手法講述探尋聲音意義的「故事型晚會」。

晚會有一個專門構建的世界觀:異獸「讙」攻擊了「聲命體」世界,四種聲音能量墜落地球,丁真古裝飾演的「白澤」將聯合多位「聲音特工」,穿越玄武、青龍、白虎、朱雀四大界域,取回聲音能量,拯救「聲命體」世界。

《山海經》中的「讙」是一種一眼三尾、形狀像野貓、「其音如百聲」的異獸,晚會顯然取其聲音特點創作了晚會故事背景;而傳統文化中的「四象」在晚會中則變爲四大篇章構成了時空、內容橫縱兩軸:玄武篇講歷史與傳承,朱雀篇講當代與未來;青龍篇講聲音的多元,白虎篇則體現聲音的個性化表達。

除了取自《山海經》的主線故事外,「幻音之旅」在具體節目編排上也大量以中國文化IP爲藍本,通過創新性表達「煥新」了傳統文化的傳播力:金子涵、董家銘舞動《紅樓一夢》;大張偉聯合匹諾曹人聲樂團在情景音樂秀中回味《宋朝那些事》;歌手、演員白舉綱則出演了《一個人的西遊》中的「唐僧本心」,並通過「三打白骨精」等經典情節藝術化表達了唐僧的心路歷程;曾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也現身現場評述京劇選段《空城計》,還用當代網絡流行語直呼「respect」。

在「幻音之旅」的這些國潮節目中,「聲音」都是絕對的主角。即使不看畫面,「幻音之旅」通過聲音構建的內容節奏同樣是完整的,據悉這是主創團隊特別設計的結果,除了用眼睛看,這也是一臺可以閉屏「聽」的晚會,汽車用戶可以在喜馬拉雅App車機端收聽,視障羣體也能通過精心編排的「聲音晚會」感受到連貫的故事和藝術美感。

從「文化」到「潮流」的過程,「幻音之旅」則是通過創作上的大膽創新和突破來實現的。「幻音之旅」沒有拘泥於將傳統文化進行平鋪直述的簡單轉化,而是通過富創意、富藝術美感的形式進行了大量符合年輕人審美語境的再創作:劉憲華與陳軍的「中西音樂」樂器碰撞以及對《梁祝》的重新演繹、白舉綱從「唐僧心路」到歌曲《遺落夢境》表演過程的舞臺情緒、文本氣質都相得益彰,這些創意形式都有效促進了與年輕觀衆的情感連接。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文娛明星們也不再只是單純地爲觀衆帶來表演,而是將各自的才藝和名氣轉化成爲吸引年輕人瞭解、探尋中國文化的動力。在「幻音之旅」中,喜馬拉雅以「音頻」特色進行了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創意表達,在新的傳播模式中成了年輕羣體圈層共鳴的紐帶,可以說是打造了國潮文化的又一大IP。

3 國潮IP賦能,成爲年輕人的「精神家園」

「幻音之旅」是喜馬拉雅於九週年之際,在「喜馬拉雅123狂歡節」中着力打造的年度重磅IP,從明星、播客陣容到舞臺視聽水準的精緻程度來看,這都是一臺需要投入不少精力和成本的大型晚會。在這麼重要的晚會中讓國潮「唱主角」,顯然並不是喜馬拉雅的運營心血來潮或是硬貼國潮文化熱潮,而是基於站內已經形成的內容IP生態和用戶需求而生的自然表達。

從內容生態角度來說,喜馬拉雅已經是匯聚經典名著、國風文化等精神食糧的文化平臺,幾乎滿足了全齡層、各場景用戶的多元需求。截至2021年上半年,喜馬拉雅全場景月活躍用戶已達2.62億,通過智能音箱、車載音頻等IoT終端及其他第三方開放平臺訪問喜馬拉雅的月活躍用戶有1.51億;而平臺音頻內容總時長約21億分鐘,可以供一個人不重複收聽超過4000年。

一方面,單田芳袁闊成等經典評書、郭德綱和德雲社經典相聲等傳統曲藝形式在喜馬拉雅上一應俱全,至今仍然在喜馬拉雅上有着較高熱度;而另一方面,基於更多年輕羣體對音頻內容的差異化需求,喜馬拉雅對「音頻+國潮」節目的創新探索從未止步過。

如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在喜馬拉雅上就有不同形式、風格特色的多種內容。其中上譯廠現任廠長、配音藝術家劉風策導了《紅樓夢》全本有聲劇,目前播放量已經超過6200萬。在這部屬於喜馬拉雅「迴響劇場」的作品中不僅集齊了三代戲骨參與原文演繹,還邀請到了著名影星張國立爲聽衆「解惑」、研究紅樓逾20年的歐麗娟教授從文學學術角度的深度解讀,從好聽、聽懂、品讀三個角度爲用戶提供了真正保質保量的「紅樓」節目。

除了有聲劇、廣播劇、評書、歌曲等專業內容外,喜馬拉雅的主播們也從不同角度提供了更多紅樓夢相關的文化內容。作家劉心武年近80上喜馬拉雅開播客至今已更新104期,從《紅樓夢》「入題」,延續一貫的親民風格,用獨特視角解析中外名著;瀋陽80後盲人推拿師吳光在喜馬拉雅上成了專職說書人,其《白話紅樓夢》點擊超2000萬……這些不同形態、不同風格的音頻內容帶來的豐富文化層次,一起讓國潮IP在喜馬拉雅上以音頻形式得到了「新生」。

在喜馬拉雅的國潮內容中「明星+IP」的深度結合頻繁出現,張國立、王剛、劉琳、白客、秦昊、劉敏濤等明星紛紛成爲了「音頻主播」的一員。但喜馬拉雅並沒有將明星的加入視爲簡單的聯名和宣傳推廣,而是深度結合了明星的個人魅力和特點確定節目的形式。

《白客·唐宋有嘻哈》的定位是趣味歷史人文節目,曾經飾演「王大錘」的白客得以在節目中把自己的幽默特長髮揮得淋漓盡致;《古今女子圖鑑》中講述的是古今奇女子的故事,劉敏濤則在故事中提煉出當下社會中女性羣體的正向價值觀。這些創作方式上不僅更多滿足了當下年輕人的內容和情感需求,還形成了明星有聲劇「IP+明星」的良性內容生產模式,明星與IP雙向賦能觸達更多年輕羣體。

在這樣深耕、細化的精品內容孵化過程中,傳統文化才有了成爲「潮流」的路徑,才能在年輕人多元化、個性化的審美趨勢中找到新的傳播「動力源」。而隨着喜馬拉雅與用戶共建的「精神食糧」儲量日增,相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在這裏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譯文內容由第三人軟體翻譯。


以上內容僅用作資訊或教育之目的,不構成與富途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富途竭力但無法保證上述全部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搶先評論